■名家观察
⊙姜韧 ○编辑 杨晓坤
市场不可能永远是熊市,经历过1995年和2005年熊市的投资者都明白这个道理,而且愈是熊市末期,市场悲观情绪往往会愈浓。
分析A股现状,掣肘A股最主要的不利因素就是通胀预期,但即便如此,现在的通胀水准仍不及1995年通胀水准的一半,可是市场的悲观情绪却不相上下;再看市场估值水准,不论创业板还是A股主板,市场估值横向比较处于亚洲洼地,纵向比较也处于历史洼地,这样的情形与1995年和2005年是一致的,市场不可能永远“熊”下去,熊市末期投资者面对的最大困境已不是跌势,其实是挥之不去的焦虑。沪指3000点仅是6124点的一半位置,除非您相信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会崩溃,否则现在的位置就相当于当年沪指1300点,从未来的角度看肯定是低点。
近期有媒体统计,A股市场接近八成的业余投资者睡眠质量不佳,这就是投资焦虑症的真实写照,而且事实是专业投资者的情况可能更糟。大家都知道1990年前后是美股大牛市开启的前夜,但是从1988年至1990年这三年间,根据彼得林奇的真实记录,参加年度巴伦投资圆桌会议的专业投资者几乎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以A股投资者熟知的大嘴罗杰斯为例,那时的罗杰斯可不像现在这么洒脱,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忧郁型空头:“熊市会干掉金融圈内大部分从业人士和全世界大部分投资者。”罗杰斯当时的打算是主动下岗回家务农,这与现在看好农产品是两码事。彼得林奇回忆道:“在准备参加巴伦圆桌会议之前,我本来就已经抑郁得很,晚上很少能够睡个好觉,圆桌会议之后,我的睡眠更糟了,一连做了三个月的噩梦。”彼得林奇当时的打算比罗杰斯更糟,接近于捧着药罐子准备病退。这样的日子整整经历了三年,而且在1990年大牛市启动前夜,悲观情绪达到了顶峰,很多专业投资者确实崩溃了,因此现在人们对20年前参加巴伦圆桌会议的那些华尔街投资大亨已闻所未闻了。
从去年沪指摸高3476点以来,A股面临的窘境与美股1988年之后的情形极其相似,美股投资者当年担忧的是通胀预期和银行系统崩溃,我们现在担忧的也是通胀和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关于通胀预期已经草木皆兵,国际油价涨是输入型通胀,国际油价跌了呢?晴天是旱灾、雨季是水灾,都是通胀因素,难道当年通缩周期就没有旱灾、水灾了?这样的忧虑情绪与当年美股情形几乎一致,由此可见,焦虑症才是熊市末期投资者面对的最大考验。
彼得林奇之所以最终成功,就是因为在熊市中选择了坚持,却在牛市中选择了急流勇退,市场的情绪无法左右,每个人自己的情绪是可以掌控的,在这点上专业投资者和业余投资者并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