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信息披露
  • 4:特别报道
  • 5:焦点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价值
  • 11:信息披露
  • 12:公司前沿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T1:艺术资产
  • T2:艺术资产·新闻
  • T3:艺术资产·聚焦
  • T4:艺术资产·市场
  • T5:艺术资产·投资
  • T6:艺术资产·批评
  • T7:艺术资产·收藏
  • T8:艺术资产·大家
  • 个税改革的智慧
  • 放行地方债须全面考虑风险防范机制
  • 可否尝试非对称性升息?
  • 风险转嫁中国 力拓欲启用月度定价
  • 怀疑、看低中国银行业的理由经得起推敲吗
  • 食品添加剂信息永不对称
  •  
    2011年6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个税改革的智慧
    放行地方债须全面考虑风险防范机制
    可否尝试非对称性升息?
    风险转嫁中国 力拓欲启用月度定价
    怀疑、看低中国银行业的理由经得起推敲吗
    食品添加剂信息永不对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食品添加剂信息永不对称
    2011-06-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业安

      周业安

      食品安全实在是一个老问题,只不过在相对封闭的社会里,信息传播慢,且阻碍多,不为人知而已。当社会变得越来越开放,信息流通速度越来越快,过去那种局部的食品安全事件就会迅速成为一个全局性的社会事件,从而引发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按道理,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做坏事的成本在快速增加,因而做坏事的激励在下降。据此推测,坏事应该减少才对。但现实却证明,这个推理看起来很幼稚。我们身边经常发生各种食品安全事件,比如毒奶粉、瘦肉精、牛肉膏等等,如果这仅仅归咎于经济欠发达、厂家黑心或者监管不到位的话,那么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也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不能仅仅用不发达的理由来解释。比如这次我国台湾地区出现的塑化剂事件。况且,即便在食品监管高度发达的欧洲,最近不也出现了大肠杆菌事件么?可见,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决不能简单地进行道德谴责。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对于消费者来说,除了吃饱,还得吃好,这就不能不涉及色、香、味、型的问题。但大多数食材都很难在这四个方面得到完美展现,怎么办?商家就想,如果在中间添加一些东西,就可以改进食材的色、香、味、型,从而既可以增加产品销量,又可以让顾客满意,岂不一举数得?让我们先假定商家是出于双赢的考虑,并无坑害消费者的主观意图。比方甲店开始尝试使用某些添加剂,作为改进食品的色、香、味、型的手段。甲店老板自己带头品尝,没发现什么问题,添加剂本身也安全。于是这种做法就会被推广。随着添加剂的推广,行业潜规则开始形成,而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发现,这种添加剂的确不会伤害人身,那么就能正规化,从而把潜规则提升为正式规则。于是大家看到,合法的添加剂在一定量的范围内是允许加入食品的。如此看来,只要有办法甄别添加剂的效果,区分出好的添加剂和不良添加剂,同时我们能够有效监督商家的行为,那么添加剂本身不是问题。

      可事情会如此简单吗?当然不是。即便商家不黑心,也不见得不出问题。这里涉及一个和食品添加剂有关的关键部分:添加剂的后果并不是立竿见影表现出来的!如果是食品被污染,变质,或者被加入了直接快捷的导致人体健康受损的物质,那么后果会立马显现,食用者或者食物中毒、拉肚子,或者出现其他症状,总之很容易鉴别。但众多的添加剂并不会如此。有些时候,商家也不能确知添加剂的后果。比如前面举例的甲店店主自己品尝了,家人也品尝了,没事。于是就放心地使用添加剂了。但这种安全的感知仅仅是一种短期感知,并不能代表长期使用也会安全。尤其是如果某种添加剂只有在长期持续使用,在身体内累积后,才会给人身造成损害的话,那么等发现的时候,已经无法补救了。但对商家来说,这种长期效果是可以规避的。因为在长期内,食用者本身会接触各种不同的环境和食物,由此无法断定身体健康之损害就是某添加剂带来的。这就是经济学中一个关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所预示的结果:如果一个事件是可观察而不可证实的,那么就可能出现违规现象!

      一个事件可观察,就是说我们看得到,比如加入某个添加剂的食品一直在销售,长期使用该食品的人群健康程度呈现出一些共同的问题,这种事实是可观察的。但究竟这种健康问题是否就是该添加剂带来的,却难以证实。除非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然后才能确定。比如药品因为存在对人身潜在的危害,所以通常在上市前,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动物实验以及一段时间的临床实验,经过长期的观察,确定无明显危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才准许上市。这种设置观察期的做法,就是为了做到可证实。但食品不是这样,通常食品添加剂的管制没有药品这样严格。一些添加剂的加入,并无严格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也就缺乏科学的数据来说明添加剂的后果。而即使有部分有过科学实验,但局限于科学的手段以及方法,甚至理论分析还没到那一步,也就无法完全认识这些添加剂的后果。

      一个类似的例子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农产品已经出现了很长时间,当然迄今并没有发现确凿无疑的证据证明其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伤害。可问题是,迄今也没有科学的证据能够明白无误地证明,长期食用转基因产品不损害人体健康。显然,后者才是个最关键问题。由于转基因产品和人体健康之间缺乏清晰的科学证据链,因而从法律上无法拒绝转基因产品,只能要求转基因产品作出标识,由消费者自行判断。可见,面对食品业的可观察而不可证实特征的时候,食品监管部门也常常无能为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