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之争忽略了根源
最近,有关乳品标准的争论非常激烈。
中国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原本就比较低。2010年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比以前有了进一步的降低。比如,每百克生乳的蛋白质含量下调了,而生鲜乳菌落总数却大大提高了。仅从这两项指标就不难看出,标准的确降低了不少。
于是,有人建议提高乳品标准,而另一方则认为应维持现状。
笔者认为,这种争论忽略了很重要的两点:其一,中国如此之低的标准,得到严格执行了吗?其二,中国执行严格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前提是否具备?
这两点都令我们悲观,而这两点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第一点,我们看到了有关部门在执行标准方面的软肋,而透过第二点,我们则看到了制约中国乳品行业的一些致命缺陷: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实际情况是,小规模散养比例超过70%,100头以上规模的还不到30%。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奶源缺口高达40%—50%,远不能满足乳业的加工需要,收奶企业如果严格把关,养殖户集体退出,仅有的奶源也会丧失。
乳品业是中国近十年来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从2003年至今,行业的总产量翻倍增长,在奶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这种产量的翻倍增长意味着什么,几乎不需要再用多余的文字来表述。
显然,如果奶源缺口问题解决不了,无论什么样的标准,都将成为废纸!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这个结论虽然残酷,却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关键在于,政府对奶牛养殖业,要大力扶持。只有奶牛养殖业发展起来,奶源供应充足了,才能真正确立起竞争关系,也才能提高乳品标准,并且,提高后的乳品标准也才能被执行。
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国外的经验。
在欧盟,奶牛被归入农业政策之列,每头奶牛每天可以获得2.5美元的补贴。据世界银行统计,日本的奶牛得到的补贴更多,每天得到7.5美元的补贴。有了这种补贴,农民自然愿意在奶牛养殖方面加大投入,不仅使养殖规模扩大,也使得相关卫生条件大为改善,生乳的质量自然也会大大提高。
相比之下,我国养奶牛的农户,在起跑线上已经落后于欧盟和日本一大段路程,根本无法与欧盟、日本竞争,如果以同样严格的标准要求对待他们,农户将不堪其负,而相关企业也将因奶源的不足而陷入困境。
因此,决定中国乳品标准能否提高及提高后能否得到执行的根源,在于政府对奶牛养殖业的扶持力度,没有这个前提,一切标准都是妄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