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于紧缩政策
⊙王大贤
在笔者最近参加的一次论坛上,一部分人把中小企业融资难归因于央行,要求放松货币政策,言辞激烈,情绪激动,以致主持人不得不多次打断。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只看到了现象。事实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来已久,而目前所执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非其根源。
今年的货币流动性并没有大幅收缩。央行年初确定的信贷规模是不超过7.5万亿元,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对于今年4%的通胀控制目标和8%的经济增速目标而言,仍然属适度。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额为4.19万亿元,大大高于去年同期约3万亿的总额。而从多种情况分析,今年下半年,通胀走势看来也难以如多数专家年初预测的“前高后低”。如果不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胀压力就不可能降低。
同时,央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客观上挤占了小企业融资资源。据统计局数据,今年前5个月,我国出口与消费增速有所回落,唯独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惊人的90255亿元,同比增长了25.8%。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央企及地方大项目投资占了绝大部分,这就明显地“挤掉”了小企业原该“享有”的那块融资资源。
今年前五个月,我国发电量为1.8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8%。而3月以来,我国多地出现“电荒”,进入夏天还有进一步加剧之势。如果民营企业经营全面衰退,那就不应出现电荒,而该出现电力过剩。
实际上,在货币信贷闸门逐步收紧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尽管没吃到“偏饭”,但也不至于严重到“吃不上饭”。据银监会统计,截至今年4月末,全国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9.45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28.8%,较年初增长7.1%,比全部贷款增速高出0.6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较年初增加6225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522亿元。
当然,由于行业或产业限制、银行“嫌贫爱富”、自身抵押不足、融资渠道少等原因,目前确有一大批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这也是多年来宏观调控中经常遇到的矛盾。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确需政策给予支持解决,但不能以此倒逼改变宏观调控基调与政策,使以前的调控成果功亏一篑。在笔者看来,必须创新金融政策,才能缓解中小企业对资金的“热盼”。
比如,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是融资结构不合理,首先要加快金融业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在美国,企业从股市上融资的比例占到了近40%,从债市上融资占到近50%,银行贷款只有10%多一些。为此,要尽快制定《中小企业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产业投资基金法》等一系列法律,抓紧建立立体式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并打通对接民间资本的“金融管道”。譬如:成立政府中小企业扶持基金;减免部分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中小企业税收;支持中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减少对银行贷款依赖;进一步推行股权融资,助推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渠道多元化;加快中小企业债券发行和风险控制研究,尽快推出中小企业新的融资方式等。
还有,要加快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帮助中小企业获得商业性融资。在许多发达国家,信用担保制度是中小企业使用率最高、效果最好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因此,我们需要拓宽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进入,建立财政资金补偿制度或者通过资本金增值扩大资金规模,完善资金补偿机制;开展股权投资试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等;还要建立起再担保和再保险体系,实现全国性、省级和地市的分层担保,对担保进行再保险,降低担保机构的后顾之忧。
还可考虑建立政策性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由财政出资或拿出一部分外汇储备,类似国家开发银行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一样,建立国家政策性中小企业银行。
银监会近日向各银行发布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对单户金额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出台了10项优惠政策,并与银行网点扩张相挂钩。与去年银监会提出的小企业贷款“两个不低于”(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相比,此次政策更加偏重市场化手段,更容易调动银行的主动性。就银行来说,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是关键。应整合各类金融资源,全面打造中小企业服务金融产业链工程,鼓励银行设立专项中小企业资金,引导银行积极提供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等多渠道信用供给,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方案。
可喜的是,工信部《“十二五”中小企业转型成长规划》和《“十二五”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这也是首次在国家层面制定的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中小企业融资的春天正在临近。
(作者系国家外汇管理局山西省分局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