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产业纵深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特别报道
  • 14:特别报道
  • 15:特别报道
  • 16: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调查
  • A8:公司巡礼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月末打响存款“保卫战” 理财产品热销背后风险犹存
  • 小心理财“馅饼”
    变陷阱
  • 疯狂的银行间市场利率
  •  
    2011年6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T7版:钱沿聚焦 上一版  下一版
     
     
     
       | T7版:钱沿聚焦
    月末打响存款“保卫战” 理财产品热销背后风险犹存
    小心理财“馅饼”
    变陷阱
    疯狂的银行间市场利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月末打响存款“保卫战” 理财产品热销背后风险犹存
    2011-06-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王媛

      6月30日,是银行上半年末、季末和月末三个考核时点的“碰头”日。为了这一天,各家银行早已厉兵秣马,为月末存款保卫战做准备,理财产品的发行市场硝烟弥漫。不过,在各家银行使出浑身解数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同时,这类产品背后的风险却不容忽视。银监会日前也特别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应谨慎,要充分了解不同理财产品的特征和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银行理财市场上的风险几何?监管部门出手规范后,后续市场变化如何?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关注这一进程。

      ⊙记者 王媛

      

      银行打响“月末存款保卫战”

      “我们的高收益理财产品都是‘秒杀’,不少大资金都在排队,一出来都在抢,电脑都会常死机。”招商银行上海某支行的理财经理上周五告诉记者,在该网点记者看到,一位客户正在委托理财经理购买该行推出的一款7天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6%。

      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硝烟弥漫,各类短期产品的销售如火如荼,各家银行拥有的“武器”却非常有限,高收益率成为了吸引客户的主打工具,推高收益率“一山更比一山高”。如果说6%的预期年化收益率算较高的话,7%以上的也屡见不鲜。如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在22日发行的一款“中银稳富”7天期理财产品,投资范围是中诚信托设立的《2011年中诚·中行稳健收益投资单一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主要投资于交易所/银行间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以及其他低风险的投资品种。投资门槛为50万人民币,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7.2%。

      除了价格战,通过近期各类产品的期限设计,也可发现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路径”。回顾6月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情况,确保2011年6月30日这一天的存款规模,成为了不少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初衷。

      近期“应景”发行的产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财产品在6月29日到期,理财资金从银行表外回到表内,成为客户的活期存款,但由于客户不会马上把钱取走,这样绝大部分资金仍然能在银行度过6月30日这一天。以建设银行利得盈债券型系列理财产品为例,从2011年第25期到第31期为例,虽然成立的时间不一样,期限也不等,但其产品到期日均为6月29日这一天。

      第二类是在7月1日成立的理财产品,各种产品的募集期多横跨6月30日这一天,在募集期,客户的申购资金体现为银行的表内存款,并在银行表内度过6月30日这特殊的一天,7月1日,理财产品立即成立,资金便从银行表内划走。记者统计发现,6月发行的理财产品多为7月1日为收益起计日。如民生银行推出的非凡理财“周周赢”第011期D7-A款和B款人民币产品,其募集期为6月24日至6月30日,收益起计日均在7月1日。

      

      高收益率“看上去很美”

      事实上,银监会已注意到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近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问题,于6月24日专门召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座谈会,要求商业银行坚持合规开展理财业务,做好风险管控和信息披露工作。同时特别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应谨慎,要充分了解不同理财产品的特征和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纵览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国债、金融债、短期债券回购、银行承兑汇票资产等为主要投资方向,与此前没有显著的变化,那么近期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从何而来?一位负责开发理财产品的银行人士告诉记者,理财产品中配置更多的房地产信托计划,票据资产,或者同业存款,可令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提高。而与此同时,一些银行理财产品的利润也在缩小。“这么高的收益率,银行的利润空间已经很小了。”有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为了填补存款的“窟窿”,目前很多银行理财产品几乎就是专门为揽存而设计的,故而银行在设计相关产品时,尽量做高收益率,以期通过让渡出自身的利润揽到存款。

      今年以来,一些理财产品投资标的中的同业存款所参考的Shibor利率急剧攀升。以7天Shibor为例,在年内第六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短短8个交易日上涨了491个基点,涨幅高达118%,在6月23日,达到了年内最高点9.0708%。

      但对于投资者来说,高收益率的背后,是否真的如此诱人?

      “这种短期产品更适合大资金,但也需计算实际的资金使用天数。”交行理财分析师李吉如是说。记者调查发现,在诱人的年化收益率面前,银行“精打细算”理财产品的天数。如一款7天期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日为6月28日至6月30日,收益起计日为7月1日,若投资者在28日购买,则6月28日至30日这3天并不享有该理财产品的高收益。

      “若早买,这几天好点的银行会给个通知存款利率,但多数银行只给个活期利率。若在募集期最后一天购买了,客户会被告知肯定买不到。”一位银行理财师告诉记者。无奈的仍为投资者,无论是通知存款利率,还是活期利率,都不及预想中的高收益率高。尤其是对大资金而言,诱人的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都因实际资金使用天数的增加,收益也被打了个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