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产业纵深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特别报道
  • 14:特别报道
  • 15:特别报道
  • 16: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调查
  • A8:公司巡礼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月末打响存款“保卫战” 理财产品热销背后风险犹存
  • 小心理财“馅饼”
    变陷阱
  • 疯狂的银行间市场利率
  •  
    2011年6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T7版:钱沿聚焦 上一版  下一版
     
     
     
       | T7版:钱沿聚焦
    月末打响存款“保卫战” 理财产品热销背后风险犹存
    小心理财“馅饼”
    变陷阱
    疯狂的银行间市场利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小心理财“馅饼”
    变陷阱
    2011-06-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金苹苹

      ⊙记者 金苹苹

      

      临近月末资金“旱情”严重的时刻,银行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发行进入了快车道。

      伴随着那些动辄高达5%以上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出现的,还有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在今年颇有些让人失望的投资市场中,银行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异军突起,确实有些让人意外甚至是惊喜。

      然而惊喜过后,我们不得不提醒一句,与银行客户期盼的高收益初衷不同,银行理财产品,有些只是“看起来很美”。细细深究其中的各项玄机,我们会发现,正所谓“天上不会掉馅饼”,高收益背后的风险,仍需要我们好好掂量。

      比如银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在那些理财产品被拉长的申购赎回期限中,原本的“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在“被加长”的投资期限中缩水了。或者是那些客户经理口中声称的毫无风险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打开它们的产品说明书,你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最中意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或许是风险最高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产品尽管预期收益颇高,投资期限也只有短短几天,但是投资者或许也面临着“本理财计划不保障本金及理财收益”的投资风险。

      此外,值得大众重视的一点是,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增多,产品募集资金额也迅猛增长。据普益财富统计,截至6月21日,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预估发行规模达到8.25万亿元,而去年全年的发行规模为7.05万亿元。如此巨大的发行量背后,是银行为了应对银监会存贷比监管的要求而进行的揽存手段。

      监管部门显然已经意识到了今年银行理财产品大行其道后所潜藏的风险。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在28日晚间回应此前部分媒体的报道,称银监会于6月24日召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座谈会,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进行了风险提示。

      在此次会议上,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坚持合规开展理财业务,做好风险管控和信息披露工作,并要求各商业银行对在理财业务上已经出现的六项违规操作进行整改。这六项被点名的违规操作包括:同业存款存放本行、购买他行理财产品、投向政府融资、绕过信托做信托受益权产品、委托贷款理财产品、票据资产理财产品。此外,银监会也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应谨慎,要充分了解不同理财产品的特征和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投资不是儿戏,而所谓的高风险高收益,这句话在任何理财投资领域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面对高收益产品时,多一份警醒,少一份大意,时刻提防着自己踏入理财“陷阱”,很是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