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价值
  • 10:公司前沿
  • 11:产业纵深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广告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T1:报庆特刊
  • T2:报庆特刊
  • T3:报庆特刊
  • T4:报庆特刊
  • T5:报庆特刊
  • T6:报庆特刊
  • T7:报庆特刊
  • T8:报庆特刊
  • T9:报庆特刊
  • T10:报庆特刊
  • T11:报庆特刊
  • T12:报庆特刊
  • T13:报庆特刊
  • T14:报庆特刊
  • T15:报庆特刊
  • T16:报庆特刊
  • T17:报庆特刊
  • T18:报庆特刊
  • T19:报庆特刊
  • T20:报庆特刊
  • T21:报庆特刊
  • T22:报庆特刊
  • T23:报庆特刊
  • T24:报庆特刊
  • T25:报庆特刊
  • 从德隆和科龙说起
  • 机构时代萌芽
  •  
    2011年7月1日   按日期查找
    T8版:报庆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 T8版:报庆特刊
    从德隆和科龙说起
    机构时代萌芽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德隆和科龙说起
    2011-07-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魏梦杰
      开庭当日,顾雏军步出看守所

      为深入报道顾雏军案,开庭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详细打探了关押顾雏军的看守所的地形分布图,并于开庭当天一早赶到现场。通过正常的途径,我未能获准进入采访。随后我发现看守所内有一处建筑正在施工,此时恰逢警卫换班,我就背了一包水泥跟着建筑工人进入了看守所,并拍摄了开庭当天最具新闻冲击力的现场图片。——何军 /顾雏军案报道者/

      ⊙魏梦杰

      

      2006年1月20日,德隆掌门人唐万新站在武汉中院的被告席上时,我们的特派记者便坐在他的身后。2006年11月7日,顾雏军出席佛山中院的庭审。就在他即将跨出佛山市看守所的那刻,我们特派记者从一个特殊的位置为他拍下一张照片。

      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近年来资本市场兴衰成败的重大案例,我们得以解读成王败寇背后的因果得失,不仅将重大事件的真相还原于读者,更为资本市场的蹒跚成长贡献春秋笔法。

      唐万新和顾雏军,均是资本市场的一代枭雄,却终究因资金杠杆的断裂而轰然倒下。德隆的产业整合做了60个月,顾雏军的杠杆收购玩了42个月。2006年的年初和年尾,两人分别站上了被告席。这更像是一种宿命的安排。历史未给此时的这两人见面的机会,难以想象两者相视会是怎样的情境。不过,发达的资讯足以令两人有机会览阅到彼此的信息,不知彼刻的二人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两大帝国的倒下

      在那些资本市场曾经的先驱、如今的败主身上,总能找到一些巧合。

      2004年,健力宝的张海在佛山倒下。两年之后,顾雏军也在佛山落马。德隆唐氏兄弟曾经梦想整合产业巨舰,而怀揣同样梦想的顾雏军也遭遇梦碎。“投机-转型-扩张-危机”,无论是张海还是唐氏兄弟抑或顾雏军,他们都经过这般极其相似的发展线路,亦有着极其辉煌的历史高点,同样也有那种一败涂地的沮丧。

      德隆进行产业整合始于1999年,终于2004年,时达60个月。

      顾雏军介入科龙到最终止步科龙,前后42个月。

      德隆,曾是证券市场第一强庄的神话。通过高超的财技,一举缔造了新疆屯河、湘火炬、合金投资这三只股票天马行空的股价。在通过纷繁复杂的金融和实业并购之后,打造出一个看似气象万千的企业帝国。其全盛时期,资本控制力号称超千万。这在本世纪初时的中国资本市场,绝对可称得上是庞然大物。

      然而气象万千之下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盘根错节。多年累积之下,蕴藏的风险已是冰冻三尺。德隆的资金链条开始出现裂痕直至全部断裂必是迟早的事情。2004年4月,德隆系三驾马车开始上演高台跳水。直至同年8月,德隆被华融资产全面接管。唐氏兄弟辛苦数十载经营的企业帝国仅坚持了四个月。

      顾雏军曾为学者出身,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顾氏热力循环系统”理论,并发明了格林柯尔制冷剂。后远赴国外创业,于1995年归国,成立了主营制冷剂的格林柯尔系列公司。最终于2001年完成收购科龙电器而名声大振。2000年7月,顾雏军控股的格林柯尔登陆香港创业板,首募资金5.45亿港元。由于公司2000年和2001年两年业绩表现出色,另格林柯尔大受市场追捧,而顾雏军顺势套现2.48亿港元。2001年10月,顾雏军旗下的顺德格林柯尔(后更名为广东格林柯尔)击败了包括松下、通用、惠而浦等在内的众多知名公司,一举拿下科龙电器20.6%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此后,顾雏军开始大张旗鼓的产业收购。他分别以科龙电器和广东格林柯尔为平台展开了对江西齐洛瓦、吉林吉诺尔冰箱厂、上海上菱电器的两条冰箱生产线、远东阿里斯顿全部生产线、杭州西泠集团、、南京伯乐等制冷企业的大规模收购,并同期投建了科龙南昌工业园及扬州科龙生产基地。2003年5月,广东格林柯尔以2.07亿元将美菱电器20.03%的股份收入囊中,成为第一大股东。

      在打造“制冷王国”的同时,顾雏军又将一只脚伸到汽车产业。然而格林柯尔系终于承受不了快速扩张所带来的资金压力,资金杠杆终于折断。从2005年4月份开始,停牌之于科龙电器已是家常便饭。在同年8月31日科龙电器的半年报中,终于由官方证实顾雏军涉案事宜。“由于董事长顾雏军涉嫌犯罪,由此中国证监会对公司进行调查,从而影响了金融机构、供应商、经销商对公司的信心,使其在空调旺季(5~6月)生产、销售大幅下滑。”此时距顾雏军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已整整1个月了,而监管层除了在8月1日通过媒体发布了较为笼统的说辞外,仍未公布正式的调查结果,此时距调查组进入科龙电器已5个月有余,距完成调查超过1个月。

      折断的杠杆

      以杠杆完成产业整合,在全球范围内并不乏成功的案例。但在本世纪初的中国市场最为著名的几大失败的案例中,却均直接由于资金杠杆折断所致。

      唐氏兄弟和顾雏军都想在中国借助并购做产业整合。这种思路本身符合发展的趋势,但急功近利的快速扩张使得所整合的体系过于庞大,而相关的资金链条随即呈几何状的放大,从而遭遇了断裂的那一天。

      先哲阿基米德关于杠杆的豪言壮语人尽皆知:“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整个地球。”但往往人们被“撑起地球”的美好愿景所迷惑,却忽视了“支点”这一先决条件。“支点”本应是效率和节省资源策略智慧的出发点,但有时却变成了教唆人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的“原罪之点”。

      唐氏兄弟和顾雏军在扩张时,都过分看重了杠杆的作用,而忽视了支点。事实上,他们所依靠的那个支点远不如他们想象的坚实。唐氏兄弟在番茄酱、电动工具、汽配、重型卡车、大型施工器械等多个领域同时进行整合,但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这些产业本身所产生的利润无法支撑如此快速的扩张。顾雏军想以格林柯尔为支点撬动科龙电器,最终获得成功。此后,他又寄希望于以科龙电器为支点进行制冷、汽车两大行业的整合扩张,但科龙电器的盈利能力远远无法支撑他的野心。最终面临的只有轰然倒塌。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当年整个金融体系预警系统的严重缺失,也从另一个侧面助长了这些金融“派系”的非正常扩展直至资金链条断裂。

      一面舆论的镜子

      无论是唐万新还是顾雏军,他们的事发均吸引了全国所有的媒体目光。作为证券界权威媒体的上海证券报更是在相关报道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以求将事件本身最为翔实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对于这些重大题材的报道,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德隆的体系庞杂和长时间对外界保持的神秘感,格林柯尔系因涉及两大产业导致事态敏感谨慎,这一切给我们的采访报道增添了不少困难。但上海证券报在相关报道中,一直秉承“全面、深入、真实、理性”的新闻原则,通过第一线的采访和后台大篇幅资料的梳理,再借助客观的分析与评论,自始至终地走在这类重大题材报道的第一战线。新疆、上海、佛山、北京、湖南,在充满新闻源的全国各个角落,均留下了本报记者的足迹。无论集团高层、政府部门、债权人、相关上市公司高管、司法部门、金融机构、专家学者,均曾成为上海证券报记者的采访对象。

      于本文开始所提到的2006年11月7日顾雏军现身佛山看守所的那张照片,曾被引为独家资料。由于这张照片的珍贵性和真实性,甚至被顾雏军的家人索要收藏。

      至今,还能从网上铺天盖地的转载中,搜到上海证券报曾经对这类重大题材的报道。在德隆事发之初,我们迅速找到德隆的早期创业者,还原其发迹史和衰败历程;在市场上传言顾雏军涉案时,我们又从层层公告中分析其背后隐藏的含义,并以此为线索顺藤摸瓜的进一步采访。这一切我们都难以忘记。我们更是无法忘记是如何昼夜颠倒地查阅,不辞风雨地奔波,满怀激情地笔耕,只为给读者一个交待。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在的舆论报道所记录的文字将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历史。为了读者,我们一直在路上,在现场,在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