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价值
  • 10:公司前沿
  • 11:产业纵深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广告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T1:报庆特刊
  • T2:报庆特刊
  • T3:报庆特刊
  • T4:报庆特刊
  • T5:报庆特刊
  • T6:报庆特刊
  • T7:报庆特刊
  • T8:报庆特刊
  • T9:报庆特刊
  • T10:报庆特刊
  • T11:报庆特刊
  • T12:报庆特刊
  • T13:报庆特刊
  • T14:报庆特刊
  • T15:报庆特刊
  • T16:报庆特刊
  • T17:报庆特刊
  • T18:报庆特刊
  • T19:报庆特刊
  • T20:报庆特刊
  • T21:报庆特刊
  • T22:报庆特刊
  • T23:报庆特刊
  • T24:报庆特刊
  • T25:报庆特刊
  • 回望证券业的五年涅槃
  • 股改启动那一天
  •  
    2011年7月1日   按日期查找
    T6版:报庆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 T6版:报庆特刊
    回望证券业的五年涅槃
    股改启动那一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回望证券业的五年涅槃
    2011-07-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马婧妤
      抓好券商的规范发展,强健证券业的“体质”,是尚福林心中的一件大事

      券商综合治理

      ⊙马婧妤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回眸我们以媒体人的笔触、视角真实记录下来的资本市场20年发展道路,问题有之,思考有之,方法有之,成果有之。

      如果说“由乱到治”是很多行业在发展初期的必经之路,证券行业也不例外:由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大乱”,经5年综合治理的“洗礼”,终于到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大治”。

      2003年到2008年,证券行业用5年时间经历了涅槃,我们以第三方视角见证了它去除旧疾、获得新生的全过程,也以我们的纸和笔作为推动力量,汇入了证券行业制度革新、规范发展的历史洪流。

      新闻纸的鉴证:5年综治,换了人间

      如今新入市的股民、新入行的证券行业从业者,可能再也体会不到2003、2004年间老股民、老从业者曾经在“兵荒马乱”时惴惴不安的心情。但这段历史却扎扎实实印刻在了《上海证券报》一叠叠沉甸甸的新闻纸上。

      2003到2004年上半年,证券行业“靠天吃饭”的单一业务模式在股市漫漫熊途中再也无以为继,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违规理财、账外经营、超比例持股……券商饮鸩止渴的做法引发了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和空前的信任危机,也将自己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今天再看这组统计数据仍觉触目惊心:2003年底,全行业存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缺口640亿元,违规管理资产1853亿元,挪用经纪客户债券134亿元,股东占款195亿元;超比例持股99只,账外经营1050亿元;行业内84家公司存在流动性缺口,是当时行业实有净资产的2.8倍。

      当时舆论对证券业的指责之声不绝于耳,甚至出现了诸如“证券行业已经成为制造风险和麻烦的行业”的激烈言论。

      2003年8月12日到13日,证券公司规范发展座谈会在京召开,提出证券业“三大铁律”,对我国证券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会后,本报采写了包括《各方共识: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推动券商朝现代金融企业方向发展》、《券商生存关键是找准市场定位》、《规范证券公司治理结构有两大要旨》等在内的一系列报道文章,为证券行业规范整顿鼓与呼,对行业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次年8月,证监会再度召开专题性的全国证券监管工作座谈会,在监管系统内全面部署和启动了综合治理工作,券商综治号角正式吹响。

      此后的三年,是面对乱局大刀阔斧整治的三年。“那几年什么都顾不上……每天都有大量的事件发生,到处冒火,可以说是一直在打遭遇仗。”时任证监会风险办主任的吴清曾这样向本报记者回忆。

      2005年底2006年初,券商综治取得阶段性成果,行业乱局的底数摸清了,风险最集中的“问题券商”基本全部进入处置程序,90%以上公司财务达标了。结合重点工作,证监会机构部有关负责人接受了本报的独家采访,详细介绍了监管部门的工作思路及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几种模式,报道刊发后关注度极高,不仅起到了向市场解疑释惑的作用,也使关注这场治理大战的股民和证券业从业者底气更足。

      综治三年后,攻坚战圆满收官,券商综治进入收尾阶段。当年8月,本报对券商综治阶段性盘点报道《证券业告别“失落的昨天”、“一百单四将”重整江山》刊发,一个曾经千疮百孔而后逐步走上规范发展之路的证券行业跃然纸上。

      2008年8月,监管部门再次召开证券公司规范发展座谈会,标志着综合治理的全面完成、证券公司历史遗留风险全面化解、证券公司财务状况全面恢复健康。当年10月,本报隆重推出整版特别报道《证券公司规范发展5周年回眸》,盘点了证券行业从濒危走向蓬勃发展的风雨历程,中国证券业协会会长黄湘平接受本报独家专访,畅谈证券行业综合治理5年中的重要工作及重大成果。

      此时的证券行业,已是旧貌换新颜。

      “值得肯定”四个字的重量

      证券媒体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她对新闻事实的忠实记录,也体现在她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20年里,我们时时怀着对新闻的敬畏之心,也从未放下作为资本市场建设者的使命感。

      综治期间,包括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指标管理制度、证券公司分类监管制度、合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制度着手建立。今天看来,这些制度的实施无不为证券行业健康发展夯实基础、保驾护航,而在当时,部分制度的推行却受到了不小的阻力。

      2006年,第三方存管制度正式启动,实施了8年的银证通业务退出历史舞台,按要求证券公司需在2007年8月底前全面实施第三方存管。由于这项制度涉及层面广、对证券公司经营的影响大,推行初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期间,本报与证监会机构部密切沟通,独家推出了关注第三方存管制度专栏,分十期对该制度的设立宗旨、重要性、实施情况、实施模式、证券公司落实第三方存管制度的先进经验等进行详细解读,不仅加深了市场各方对这项制度的理解,也成为制度落实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事实证明,第三方存管制度的实施,为证券公司违规经营设立了制度屏障,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使证券业发展营造了合规的大环境。

      而在其他受到市场密切关注的证券行业基础制度改革的报道上,本报也走在了媒体同行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