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价值
  • 10:公司前沿
  • 11:产业纵深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广告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T1:报庆特刊
  • T2:报庆特刊
  • T3:报庆特刊
  • T4:报庆特刊
  • T5:报庆特刊
  • T6:报庆特刊
  • T7:报庆特刊
  • T8:报庆特刊
  • T9:报庆特刊
  • T10:报庆特刊
  • T11:报庆特刊
  • T12:报庆特刊
  • T13:报庆特刊
  • T14:报庆特刊
  • T15:报庆特刊
  • T16:报庆特刊
  • T17:报庆特刊
  • T18:报庆特刊
  • T19:报庆特刊
  • T20:报庆特刊
  • T21:报庆特刊
  • T22:报庆特刊
  • T23:报庆特刊
  • T24:报庆特刊
  • T25:报庆特刊
  • 一张“网”,能做什么?
  • 十年磨一“会” 中国资本市场季度高级研讨会成长历程
  •  
    2011年7月1日   按日期查找
    T22版:报庆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 T22版:报庆特刊
    一张“网”,能做什么?
    十年磨一“会” 中国资本市场季度高级研讨会成长历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十年磨一“会” 中国资本市场季度高级研讨会成长历程
    2011-07-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丁东

      

      ⊙丁东

      

      当2011年的初夏,正在“密谋”中国资本市场季度高级研讨会第40届大庆事宜的丁永强蓦然回首10年前第一届季度研讨会的召开,不禁感慨万千。

      那是在2002年的春天,四月的杭州分外美丽。在荡漾的西湖游船上,一群证券研究界的先行者们正在进行热烈的讨论。当时的股市,正处在“5·19行情”所引发的长达两年的一轮牛市的下山途中,牛市的亢奋尚未褪去,慷慨激扬的宣言时不时地让人热血澎湃。谁也没有想到,下山的路途会这么遥远,会整整用去五年时间。另一个没想到的是,一叶扁舟上的聚会,竟整整延续了十年,并至今还在延续,成为证券研究界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参与专家最多的业内交流平台。这第一届的季度研讨会是由杭州新希望和杭州三元两家咨询公司承办的,这也表明了在那时,咨询机构在当时的股市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过,从第二届季度研讨会开始,券商研究所便全面掌控了季度研讨会的话语权。这也是迄今为止大家一致认为最为成功的一届会议,由东北证券研究所承办,会议的地址从天堂杭州移师到另一个天堂苏州。在东山宾馆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各家机构唇枪舌剑,亮出了各自的“独门暗器”,在一番面红耳赤的交锋后,后来成为基金界投资大佬的封树标宣告了超级大熊市的到来。这是一次讨论最为充分和激烈的会议,其思想的火花至今仍让人难忘。

      被第二届季度高级研讨会畅所欲言的环境所感染的还有西南证券研究所的周到。这位一身唐装、博学多才的研究员参加完会议后就向公司领导极力建议承办第三届季度高级研讨会,他是第一个认识到季度研讨会这个平台对于证券市场价值的研究人士,他也成了这个会议的忠实参与者。于是第三届研讨会便如约在山城重庆召开,这是一次上规模的会议,参加人数超过百人,从此季度研讨会便成为经济学家、券商研究所、基金公司、上市公司投研人员交流的重要平台了。

      随着季度研讨会影响力的扩大,更多的券商和其他机构都加入到承办会议的行列中来。民生证券、长江证券、汉唐证券、国泰君安、申银万国、新疆证券、方正证券、国元证券、国都证券、江海证券、江南证券、湘财证券、中关村证券、上海证券、华宝证券、东方证券、大智慧、指南针、东吴基金等都先后承办一届或多届季度高级研讨会。其中最大的一届是湘财证券在2004年在长沙举办的会议,与会嘉宾多达600多人,庄东辰、李迅雷、李康、张长虹等研究界大佬悉数出场演讲,盛况空前至今叹为观止。最“危险”的一届则是2003年的4月,长江证券在武汉承办的季度研讨会。当时非典已开始流行,如果晚几天召开,要么就取消开不成,要么就是会议成员都被隔离观察回不了家,后果是不堪设想啊。不过,非典的威胁并没有影响与会者的情绪,会中嘉宾反而提出了防非典概念,会后好一阵红火。非典的肆虐还带来了一个副产品,使我们七月的季度研讨会

      从现场移到了网上,在中国证券网上开起了网络会议,由于现场直播,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围观”,导致网络几近瘫痪,无意中为中国证券网增加了许多流量,也算是意外之喜。

      如果为季度研讨会列一张名人榜,也算得上是星光熠熠。证券研究界业内名人自不待言,几乎都来过。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家、监管部门领导也常大驾光临。周道炯、李扬、巴曙松、范剑平、姚景源、樊纲、李伏安、王国刚、贾康、张平、连平、曹红辉等等都在季度研讨会上发表过精彩演讲。印象最深的还是2007年1月,在海南三亚召开的会议,曹红辉博士以在美国的亲身经历,详细讲解了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并分析了由此对世界经济和股市的影响,令许多投资者受益匪浅。这也是国内第一次由专家来详细剖析次贷危机,曹博士也因此获得了“曹次贷”的美名。

      “贵在坚持”,这话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在这浮躁的大千世界里,能够坚持十年,每个季度都如期举办的研讨会,不说没有,但很少是肯定的。这种坚持的力量也许就是上海证券报20年历程的一个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