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晓舟
1994年,当西藏地区迎来第一家证券营业部的时候,上海证券报也随之登上了世界屋脊,到达了投资者的手中。
回想起上海证券报在西藏发行这件事情,本报的老发行周萌说,其实把报纸送到西藏,用的是“笨办法”:每天凌晨,成都印好的报纸,派专车送到成都双流机场,赶上早晨去拉萨的航班。到了拉萨,再派专车把200份报纸送到西藏信托的拉萨证券营业部。
周萌回忆说,在信息匮乏的90年代初,上证报是证券市场最重要的信息纸,因此当时报社花了大力气来发行。
比如说,当时西藏信托拉萨营业部的负责人找到上交所领导,表示希望无论如何都要把当天的上证报送到西藏去,让当地的投资者也能够第一时间获知证券市场的新闻,把握投资机会,洞悉政策走向。
但是从经济角度来说,报纸在西藏发行有些“得不偿失”。但当时报社领导达成共识,成本再高,也要把报纸送上去。这是因为上海证券报一方面肩负着传播证券市场信息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让投资者同享信息也是保证市场公开、公正、公平的前提所在。信息不流通,那么就没法吸引投资者。于是一些券商主动承揽了上海证券报在当地发行的费用,并使之成为他们对客户的附加服务。
在互联网尚不普及的上个世纪90年代,上证报还通过邮局,“出口”到了欧美等华人圈和驻外领馆,读者更遍及港澳台投资界。
从一周二期,到一周四期、五期,乃至到真正意义上的日报。上证报的发行,也随着报纸的发展而到了全国各地。1993年5月,上证报在福州建立第一个除上海之外的印点,到当年年底,上证报的分印点已经达到近20个。到了1994年年底,上证报在全国的分印点已经达到28个。
时至今日,上海证券报已经在全国建立了31个分印点,每天同时开印,保证订户和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证券市场的重要信息。借助于中国证券网及电子版,上海证券报成为一个更丰富更迅速的信息传播者。而手机报等新媒体业务的拓展,使得报纸的传播力更深、更广、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