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锐 ○编辑 全泽源
从*ST西轴、*ST钛白、*ST九发再到如今的美尔雅,今年以来,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资本频现“让壳”举动,盘点其转让标的不难发现,上述金融资本所拥有的相关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或控股权,无一例外均是在较早时期通过债转股获得,如今各方“不约而同”的选择抽身退出,其背后所传递的信号无疑值得关注。若这一趋势得以延续,对于身处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而言,这未尝不是一次投资良机。
结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银行自身特点及此前对相关上市公司的控制持股细节,事实上个别金融资本的退出行为此前已有预期,而不知是政策因素还是出于整体发展战略考虑,银行资本对于通过债转股所获与自身主业不相关的资产的经营始终提不起兴趣。以美尔雅为例,据公司6月29日披露,其大股东美尔雅集团的实际产权所有者建行日前决定将其持有的美尔雅集团79.94%股权予以公开竞价方式出让。而资料显示,建行通过债转股获得美尔雅集团上述权益后便一直委托信达资产进行管理和处置,根据其表述,如此操作应是为满足监管部门要求所为。不过,就在2005年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建行可以直接持有并自行管理非剥离债转股资产的前提下,建行随后也并未对美尔雅集团股权资产“收归帐下”予以直接管理,反而继续由信达资产委托,直至本次转让。从中不难看出,建行对于该项非主业资产始终未有经营做大的打算。
同样因为债转股而成为金健米业控股股东的农业银行,其对该部分股权的处置态度则更为坚决,其在入主金健米业伊始便表示将在此后两年内处置所持股权,但不知是何原因至今尚未能兑现。
分析人士表示,与从事实业投资的产业资本不同,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成为某些上市公司的控制人或控股方大多是被动性行为,即主要通过债券股方式来取得,且接管资产分布在各个行业且最初大多为不良资产。更为重要的是,金融机构与上市公司间所拥有资产的不相关性,令前者即便有意实施整合做大做强,也往往有心无力。
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债转股等方式,以管理、处置不良资产著称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已成为多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而从相关上市公司的经营历程来看,其大多通过内生性增长来实现自身发展,而资产管理公司除提供财务上的便利外,在业务方面并未给上市公司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作出战略规划,而当原有业务难以为继之时,退出则成为资产管理公司的最佳选择。以*ST钛白为例。该公司即是经过债转股成立的股份公司,信达资产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彼时乘着钛白粉行业的高速发展,2007年,信达资产身兼三职(保荐人、主承销商、大股东)力推*ST钛白上市,但就在其上市后,行业景气度的急转直下令公司连续两年亏损,信达资产见状随即在2009年开始便寻找重组方谋求退出。
从以往案例来看,或是由于擅长不良资产处置的缘故,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控制人在上市公司发展过程时所起的角色往往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其往往能通过债务重组方式将上市公司“起死回生”,却在随后维持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方面则鲜有建树,唯有对外寻找重组方。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旗下的中银信投资重组*ST九发的失败案例即体现了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商业化转型日渐展开,坐拥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等多个金融业务平台的资产管理公司,其对非主业资产剥离的行为抑或是出于整体战略发展考虑。去年6月,由原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整体改制而成的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正式启动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试点,而信达资产本次改制目的之一便是适时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择机在境内外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而记者注意到,华融资产对于其未来发展也定下了“择机上市,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的长远目标。在此背景下,资产管理公司对于旗下非主业上市资产的剥离或意在为今后整体上市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