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4:要闻
  • 5:焦点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繁荣之外:
    银行理财再度“易容” 资产表外化风险升级
  • “腾挪游戏”的背后
  •  
    2011年7月7日   按日期查找
    T7版:钱沿聚焦 上一版  下一版
     
     
     
       | T7版:钱沿聚焦
    繁荣之外:
    银行理财再度“易容” 资产表外化风险升级
    “腾挪游戏”的背后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繁荣之外:
    银行理财再度“易容” 资产表外化风险升级
    2011-07-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邹靓

      今年的银行理财产品,在众多投资产品中,可称得上是市场上的“吸金大王”。然而,亢奋背后,诱人的高收益下潜藏着银行资产表外化的巨大风险。

      事实上,每当传统业务吃紧的时候,银行理财业务总能放量上涨。在过去几年中,此经验屡试不爽,业内人意料之中,局外人习以为常。有人说,理财业务的快速增长是银行业业务结构转型的必然结果,是大势所趋。然而,当其增长呈现出一种非常规的壮大时,市场也将思考,理财业务是否承担了太多职责之外的功能,有如打了“膨大剂”的西瓜,孕育的是风险而非果实。

      ⊙记者 邹靓

      

      一箭双雕

      2010年四季度开始的新一轮紧缩的货币政策,在连续12次调升存款准备金率后,主要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1.5%的历史高位。除去商业银行在央行及其他银行6%-7%的备付金,商业银行可用于放贷的存款份额仅有70%-75%。

      公开数据显示,多数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实点水平已在70%以上,资金状况相当吃紧。今年4、5月间,存款“出逃”风波给商业银行狠狠敲了一记警钟。既有的存款规模不够放贷不说,还时不时面临断粮的危险。

      “如果是单纯的规避存贷比上限监管,办法还是很多的。前几年放贷卡的紧的时候,我们也经常做贷款打包出售、票据转贴现,还有部分通过委托贷款、银信理财来规避。但是今年的状况更复杂,长期负利率使得存款失去了吸引力,一有风吹草动存款就大幅缩水,简直可以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谈到目前的流动性压力,一国有银行高层也相当无奈。

      如此背景下,商业银行纷纷选择大发理财产品应对存贷款的双重压力。根据普益财富的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不包括对公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超过了2010年全年发行总量。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也从单纯的投资债券市场、货币市场,转为组合型投资产品。

      一银行业资深产品开发人员表示,组合型投资产品的好处在于,一方面有诸多表内信贷资产可以通过打包出售移至表外,另一方面有这些优质资产的参与,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就能大幅提高,对产品购买者就能形成很大的吸引力。

      有不完全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有19.13%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在2%-3%之间,63.61%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3%-5%之间。而在2010年,预期收益3%的产品占了大多数,今年的情况显然已经大不同。同时,今年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非保本型产品约有5700多款,与去年同期相比占比上升了10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表示,“这么高的收益率,很多都是靠配置(地产类)委托贷款、优质房贷资产、票据资产来实现的。多了一道工序后,资产业务表外化更为隐蔽。”而高收益理财产品多为短期理财,加快发行节奏便能为银行顺利留住存款。虽然在发行期内表现为负债业务的表外化,但通过发行时间点的巧妙安排,并不会对实点考核构成影响。

      

      三重风险

      繁华背后总有一个阴暗的角落,即便市场还未觉察,但监管已有警觉。两周前,银监会召开特别会议,要求各商业银行对在理财业务上已经出现的六项违规操作进行整改,包括同业存款存放本行、购买他行理财产品、投向政府融资、绕过信托做信托受益权产品、委托贷款理财产品、票据资产理财产品。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峰认为,发行理财产品看似多方共赢,其实隐藏了重重风险。首先,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绝大多数为非保本理财产品,打着“高收益”的旗号吸引客户,而多数客户对“预期收益并不等同于实际收益”概念并不清晰。越是年化收益率高的产品,其风险系数就越高。即便是短期产品,也不能消除这一特性。

      其次,有专家指出,“资产表外化”除了能够缓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同时也转嫁了相应的风险,而这一点对客户来说相当不利。“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销售中只是扮演中介的角色,从原理上来说银行信誉与产品收益并无关联,而客户在潜意识里往往将两者捆绑。一旦投资标的出现问题,客户将全权承担损失,即标的资产对应的风险已转嫁给购买者。”

      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说,理财产品放量的背后还存在监管失控和调控失效的隐忧。瑞穗证劵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资产负债业务的双重表外化,脱离的监管的范围,一旦投资标的出现问题,银行为维护声誉将其转入表内,对应的风险承受将随之放大。而表外化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监控,势必影响当前紧缩货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这势必将带来更为深远的负面效应。

      资产业务是指银行运用其吸收的资金,从事各种信用活动,以获取利润的行为。主要包括放款业务和投资业务两大类。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通过对外负债方式筹措日常工作所需资金的活动,主要由自有资本、存款和借款构成。上述各项计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

      贷款业务及票据业务均属于资产业务,贷款打包出售、票据转出都可看作资产业务表外化。同理,存款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后,负债业务相应减少,可视作负债业务表外化。

      ■名词解释

      银行资产负债“双重表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