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4:要闻
  • 5:焦点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繁荣之外:
    银行理财再度“易容” 资产表外化风险升级
  • “腾挪游戏”的背后
  •  
    2011年7月7日   按日期查找
    T7版:钱沿聚焦 上一版  下一版
     
     
     
       | T7版:钱沿聚焦
    繁荣之外:
    银行理财再度“易容” 资产表外化风险升级
    “腾挪游戏”的背后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腾挪游戏”的背后
    2011-07-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金苹苹

      钱沿观察哨

      ⊙记者 金苹苹

      

      银监会日前严查金融机构票据业务的新闻,让银行利用票据买卖规避信贷规模的“腾挪大法”现形。

      其实,银行擅用“腾挪之术”由来已久,曾记得,2009年的信贷投放一度超出市场和大众的预期——彼时,银行借用当时火爆发行的银信理财产品,将大量信贷资产在银行体系内进行规模转移,巨量的银行信贷资产也因此借由表内转向表外。

      尽管在监管层的要求下,银信产品“入表”事宜已经确定。但银行使出的“易容术”却不曾停歇,这一次,被重点乔装打扮的是票据。于是,利用会计漏洞,银行让一些“消失的票据”直接帮助其消规模。同样达到了让资产从表内转向表外的目的。

      然而,尽管看起来比较专业,甚至远离普通人的生活。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银行的“信贷腾挪术”事实上却与他们息息相关。因为,不论是此前的银信理财产品,抑或是今年的利用票据资产做成的理财产品,都已经化身为银行的理财产品,与他们的投资资产紧密结合起来。而其中“潜伏”的投资风险,也值得大众警惕。

      在今年信贷投放规模趋紧的大环境中,患上资金饥渴症的银行,在一片低迷的投资市场中,意外地凭借有较高收益率的银行理财产品成功“吸金”。根据普益财富提供的数据统计,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不包括对公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如此巨额的发行量,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信贷调控的效应。特别是银行大量代销融资性信托理财产品,加上委托贷款急剧放量,也加剧了资产方的“表外化”。这类业务的扩张,脱离了监管范围,加上没有有效的风险对冲机制,表外风险很容易失控,进而转嫁表内。

      中金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今年1季度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50%以上为非保本型,也就意味着它们属于信用风险类产品。

      而国泰君安银行业研究员伍永刚也认为,大量的银行理财产品资金进入到银行间市场,对于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起到对冲的效果,会让债券等收益率下降,同时也增加了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

      事实上,当银行理财产品不仅在发行数量上“勇超”去年的规模,收益率也与投资期限长短发生倒挂的时候,投资者就应该开始警觉——以今年的银行信贷类产品为例,据银行业内人士透露,这些产品的投向多为房地产项目。作为开发商的融资项目,这类产品的风险其实较大。虽然在很多相关产品的说明书上,这类产品尚属于“稳健类产品”。但精明的投资者是否考虑到,一旦有关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贷款无法收回,投资本金也面临着损失的风险?

      确实,是时候审视银行理财产品的“亢奋”和背后的迷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