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产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财经海外
  • 7:互动
  • 8:书评
  • 9:股市行情
  • 10:市场数据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直面三大国际博弈 筹谋最佳应对策略——评《中国不怕》
  • 披沙录
  • 瞪大眼睛寻找中国创新商业基因
  • 中国道路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  
    2011年7月9日   按日期查找
    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书评
    直面三大国际博弈 筹谋最佳应对策略——评《中国不怕》
    披沙录
    瞪大眼睛寻找中国创新商业基因
    中国道路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瞪大眼睛寻找中国创新商业基因
    2011-07-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牛文文
      《商业的常识》
      申 音 著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11年7月出版

      瞪大眼睛

      寻找中国创新商业基因

      ⊙牛文文

      

      很多人都说中国的商业没有创新、没有创造,只是模仿、克隆,但是如果你睁大眼睛去观察,在一片混乱当中去辨析创业的火种和基因,寻找到蓝海的基因还是有可能的。申音这些年来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在缺乏创新的中国商业土壤上,瞪大眼睛寻找独特的基因和人,我跟我的同事们见证了他的这种癖好。他能始终从创新的角度来观察这个商业世界,具有这种气质的商业财经媒体人,少之又少。

      中国有很多媒体人,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新闻理想大于商业理想,申音却是其中的异类。他是我多年的新闻伙伴,也是我后来的创业伙伴,6年前,我从《环球企业家》把他请到《中国企业家》做主编助理,就是看中他身上的这种创新气质,这种气质正是我当年的团队所缺乏的。后来当我们创办《创业家》,他对西方商业的癖好变成了对创新商业的癖好,即本土创新的癖好。

      通常,人们都喜欢从看热闹的角度来看问题。我的一位老前辈曾经教过我一句话——新闻就是提前说、大声说、错了也要说。对待创新这件事,只要你有意识,错了也要看,同时要大范围地看。申音一直在杂志社做编辑,所以他写的东西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带领记者们来做事,在很大程度上,他是一个默默无闻地观察和分析中国创新的媒体人。

      早期,他对创新的观察主要来自跨国公司,用西方商业成型的理论来观察中国,参与《创业家》创办的这三年,他完全走出了之前的路径,走到了大地商业的路子——立足中国大地,立足一亿中流、立足草根商业。从本书中就可以看到,他对创新商业的观察已完成了从西方模式到本土总结的提升和跨越,就如同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经过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直到创设多个红色根据地,通过武装斗争,才渐渐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对创新商业的观察,同样也有这样发展的过程。

      现在,我们经常说反向创新,这个说法来自杰夫·伊梅尔特先生,意思是说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也有创新,这是典型的西方本位主义。作为中国的媒体,理该更自信地寻找来自中国自身的创新。

      我创办的《创业家》杂志是一本立足于寻找本土创新者、本土创新模式的杂志。至今,我们一直秉持这样的理念来办刊。申音作为执行主编,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他对创新商业的思考在国内新闻界是无出其右的,他从摩托罗拉和诺基亚这样的世界500强公司出发,转而在本土草根企业身上寻找创业基因。我记得在天宇朗通、摩尔庄园这些公司还很小的时候,申音就对他们充满了兴趣。《创业家》三年来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小公司和创业者,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申音和他带领的团队。当然,他对创新创业的观察,也有一个转型和升华的过程。

      申音对创新商业的痴迷真可说已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当新浪微博刚刚出现的时候,他就非常兴奋,除了自己加入其中,还动员《创业家》的兄弟姐妹们开微博。当《创业家》的官方微博粉丝冲过3万,他还为此 “裸奔”。在他的鼓励和带领下,《创业家》第一次团购,开了财经媒体的先河。他本人对微博也很着迷,坚持每天在微博上撰写“今日一问”,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呼应和互动,如果把这些内容集结在一起,你会发现这几乎就是对过去两年中国创新商业的缩写。能问出这些问题,本身就说明他对创新的行业、模式有着深度的思考。

      沉迷日久,他终于压抑不住冲动加入了创业大军。我们“损失”了一位好的主编和新闻同行,中国的创新商业则多了一名新兵。希望在创新商业里经常能听到申音勇敢而坚定的声音,也能够看到他以另外的方式拿出的行动。

      这本书出版的时候,申音已由一名观察者变成了一名创业者。相信此时的他能更深刻地体会诗人卞之琳的那句著名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当你作为媒体人、评论家分析别人创新的时候,你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当你作为创新者和创业者去实践时,会发现那些评论家说得完全不着调。所以我相信,假如申音出这本书升级版的话,必定会有很多来自他参与创业、创新的切身体验和感悟,内容自然也会更加充实、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