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在为缺席上半年几近狂热的新基金发行盛宴懊恼不已,有人则在为兴师动众之后换来血本无归的惨淡募集忧心忡忡;有人将多通道审批制度的开闸视为公司布局和完善产品线的最佳时间窗口,也有人将上半年如炮珠般密集的新基金发行看作是行业顺应市场竞争的无奈之举。
激烈的同业竞争,加上银行、券商等低风险产品不留情面地抢夺市场,传统依靠发新基金来实现规模扩张的途径现如今已成为各家基金公司冷暖自知的一道考题:不发,要面对“不进则退”的审判;发,要直面“血本无归”的风险。困境中,基金公司如何摆脱扭曲的发展模式,真正享受成长的快乐?本期周刊予以关注。
⊙本报记者 涂艳
无奈“被发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的生存现状给60余家基金公司产品线的布局提供了绝佳机会,也是更加公平的起跑线。”一位业内人士评价。
根据财汇统计,上半年共计成立新基金141只(A、B各算一只)。确实,从大类产品的布局到小类产品的丰富,月均超过20只的新基金发行频率给每一家有意布局产品线的基金公司都带来了机会,原本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指数型、货币型和QDII六类传统的大类基金得到了包括分级和保本基金在内小类产品的充实。
根据证监会每周公布的基金募集申请核准进度显示,截至7月1日,今年以来提交新基金募集申请并仍在等待批文的产品共计94只,其中就包括25只分级基金、28只指数基金、11只QDII基金和2只保本基金,除此之外传统的权益类和固定收益类产品仅有29只。
“一方面确实基于产品线布局的需要,但今年来更多的是为了保住市场份额的无奈之举。”上海一家上半年发行了2只新基金的市场渠道副总告诉记者。
上半年,公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缩水1600亿元,一季度和二季度均出现净赎回。在整体规模不增反降的蛋糕分割游戏中,多数基金公司不得不选择把包括创新通道在内的6大通道“占满”,否则不进则退。
“渠道对持续营销的兴趣不大,多数银行客户经理习惯于弃旧推新,由此行业便形成了一种囚徒困境,就是要不惜成本地不断发新基金,否则保有量将持续萎靡。”上述渠道副总感慨。
抱团取暖
在银行的基金宣传册中,类似“打包”和“组团”的基金品牌推介在新发基金中频繁出现,完善丰富的产品线营销大行其道。而看似大气的产品线除了可以作为推广的招牌之外,客观上,客户黏性为基金公司保留市场份额也做出了绝对贡献。
以鹏华基金为例,今年其低风险固定收益类产品组合成“丰字号”系列,在宣传册中打包推广,而作为目前管理LOF基金最多的基金公司,去年鹏华为旗下LOF基金注册了统一的“乐富”品牌。
同样,在指数基金上具备传统优势的南方基金去年首推“纵观线”指数品牌,亦是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便于展开集中营销。
无独有偶,产品线的营销不仅出现在新基金首发中,更被多数基金公司运用在持续营销上。
泰达基金网站显示,投资者可以投资一款“安利宝”产品,而该产品正是分别由公司旗下泰达成长、泰达周期、泰达稳定和泰达预算四只基金组合而成的产品,客户每个季度可以获得由基金公司提供的四个基金之间投资组合配置调整建议,由客户自行决定是否据此进行调整,但最低投资起点为10万元。
同时,鹏华基金的指数基金定投宣传册中也将包括鹏华沪深300在内的三只指数基金打包,推广定投黄金组合。
为此,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品牌宣传部门负责认为,在基金中盛行的产品线营销不仅可以成为宣传推广之便,更是让客户知道自己是具备综合管理能力的公司。“但那些都是表面文章,事实上,基民对公司是存在一定黏性的,一旦他成为某公司的客户后,他对该公司和旗下产品甚至基金经理的关注度也更高,投资者赎回也更加慎重,对于旗下其他产品信任度也更高。”这也成为基金公司普遍乐于展开产品线营销的根源之一。
冷暖自知
在产品线布局的同时,很多基金公司面临了发行成本难以回收的尴尬,而与此同时,更加残酷的是,没有特色和优势的产品令其越发被市场遗忘。在纷纷效仿的背后,只有少部分人能胜出。或许这就是基金行业竞争的残酷所在。
根据业内多家基金公司渠道人士透露,目前基金销售中渠道的尾随佣金继续呈上升趋势。“目前行业平均水平在50%左右,其中,工行仍以60%-65%的管理费提成位居首位,而第二阵营则是建行、中行和招行等具备发行规模优势的大行。中信、民生则大概在平均水平上下。”
而除此之外记者了解,单只新基金发行成本大概在两三百万附近,加上运营、人员、持续营销等费用,新发基金10个亿规模之下其实等同于亏本。
今年以来,分级产品盛行,而其中由于涉及交易所上市,基金公司单只产品需要缴纳最低20万的授权适用费和几万元的上市费用,并且需要从保有规模中计提一定的管理费。公司除了一般基金的开发、人员与推广等正常费用之外,还需要承担额外的担保费用等。
也就是说,在火热的分级产品和保本基金诞生的背后,基金公司其实付出了相较于普通产品更多的成本。然而记者统计上半年发行的新基金发现,基金公司间募集规模差距较大。其中,金鹰和银河两只保本混合基金募集规模仅10亿元左右,而南方保本混合募集超50亿元上限,实现比例配售;同样,博时6月初成立的一只分级基金轻松实现募集40亿元上限,而包括长信、中欧在内的两只分级基金募集规模则低于10亿元。
业内人士评价,今年以来,基金对保本、分级基金蜂拥而至,但事实上公司之间分化很大,有些公司其实并没有为管理类似创新型的基金做好技术和人员等各方面的准备。在竞争中,公司的管理能力和过往基金业绩表现都成为了分化的根源,而具备客户保有量基础或品牌优势的基金公司至少短期内具备了“强者恒强”的优势。
同时,我们不难发觉,在市场中900余只基金中,有不少处于清盘风险中的迷你基金存在。根据天相年中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所有纳入统计的偏股型基金中,有38只基金份额不足2亿份,15只基金份额低于1亿份,其中规模最小的1只基金份额仅5100万份。
不难发现,迷你基金的东家多数为排名后三分之一的基金公司,既有基金生存艰难,只能依靠新发基金撑门面,所谓“随大流”式的产品线布局显得真的很无奈。
路在何方
迷你基金数量的增加提醒正盲目处于产品线“布局”中的基金公司,差异化和精细化的产品才是市场化进程中基金行业的生存之道,完善的产品线布局并非一定是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
在目前的60余家基金公司中,我们不难发现摒弃所谓的“大而全”,走特色化道路的坚守者。记者统计,有三家基金公司因主动管理风格而特色鲜明,其中中邮基金旗下5只产品,新华基金旗下6只产品和金鹰基金旗下8只产品均为股票方向型基金。
对此,中邮基金总经理周克曾表示,公司会在股票投资方面精耕细作,努力打造自己鲜明的特色,而不会盲目追求大而全。
同样,目前拥有指数基金的公司有43家,而包括上投摩根、摩根士丹利、民生加银和景顺长城在内的多家基金公司并没有指数产品。其中不乏清晰定位主动型产品,弱化被动型产品的公司。
而去年以来,类似消费基金、黄金基金等具有一定特色的基金产品也渐入投资者视野,并且普遍取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同。诺安黄金基金首募规模达32元,是三年来首募规模最大的QDII基金,同时赚钱效应也推升诺安的品牌影响力,上半年诺安基金管理规模上升7位,一跃至2011年年中的第14名。
对此,国金证券基金研究总监张剑辉建议:“国内公司应该守住既有的疆土,同时完善产品创新和品牌、服务创新,走精工细作的路子,一味赶潮流把全部精力用在拼新基金发行数量的做法并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