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圆桌
  • 11:信息披露
  • 12:广告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圆桌
  • A8:基金·公司巡礼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金基金
  • 陷入困境的基金发行
  • 赢在差异 台湾基金业现状之启示
  •  
    2011年7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基金·封面文章
    陷入困境的基金发行
    赢在差异 台湾基金业现状之启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赢在差异 台湾基金业现状之启示
    2011-07-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涂艳

      赢在差异

      台湾基金业现状之启示

      ⊙本报记者 涂艳

      

      近日与一位圈中友人聊天,感慨甚多。基金审批逐步走向市场化的政策似乎让不少基金公司在新基金发行上陷入盲目。其实看看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台湾岛上,在高度市场化的环境下,台湾地区基金公司的产品策略也许能够给我们带来启示。

      由于台湾证券市场90年代末期的率先开放,目前不论注册地的全球基金(很多为离岸基金)均获准在台湾募集资金或展开持续营销,只需要在当地证券监管部门报备即可。而排除当地30余家投信公司发行的数百只产品之外,单是这些全球基金的产品数量就已经达到2000余只。

      相比大陆,台湾投资者在庞大的基金品种的选择上可谓更加摸不着头脑,然而相较发达的第三方销售机构例如投资顾问公司、银行和券商等则成为了基民的主要帮手。

      与大陆动辄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巨无霸基金相比,台湾多数基金的规模很小,或以数千万计。然而,翻阅几份台湾基金产品的招募说明书,1.5%或1.8%的管理费提成并没有高出我们太多。

      “台湾投资者具备更加丰富的金融投资经验,他们对产品具有不错的鉴别力。但是,最终具备相关概念或主题的特色产品是近几年销路最好的。”一位刚刚在台湾考察近一月的友人相告。

      根据他的介绍,某款“水资源”基金和“拉美”基金是某投顾公司中规模保有量最大的两只基金,而具备传统被动管理强势的宝莱投信则在市场中具备绝对的市场份额。

      “由于监管开放程度高,台湾的基金公司并无暇考虑产品线的布局,因为可能你还没布局完整,公司已经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了。在台湾,过去的十几年中倒闭的投信公司并不在少数。”他表示。

      虽然近年来出于对本地证券业的保护,监管部门放缓了对外来基金的报备步伐,但对于处于高度市场化的台湾基金公司而言,找到具备差异化的竞争立足点,实现精细化管理才是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之道。或许,同样走在市场化、国际化道路上的大陆基金公司会有一丝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