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融资
  • 12:上证零距离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从微妙差异看调控新理念
  • 创新保障房建设融资体系时不我待
  • 货币政策适度微调
    似已初露端倪
  • 中国如何破解“老人农业”难题
  • 失真的平均利润率扭曲了社会公平
  • 澳大利亚真正的远虑
  •  
    2011年7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从微妙差异看调控新理念
    创新保障房建设融资体系时不我待
    货币政策适度微调
    似已初露端倪
    中国如何破解“老人农业”难题
    失真的平均利润率扭曲了社会公平
    澳大利亚真正的远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货币政策适度微调
    似已初露端倪
    2011-07-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沈建光

      ⊙沈建光

      

      6月CPI再创新高,同比增长6.4%,PPI同比增长也达到7.1%。这一通胀态势,与几天前央行采取的加息举措基本吻合,也显示抗通胀仍将是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笔者据此认为,目前紧缩货币政策基调不会改变,但会有“适当微调”,即倾向于优先选择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小但抗通胀更有效的价格型工具。

      无疑,目前CPI仍处于上行阶段。非食品价格在过去几个月中均呈环比上涨趋势,表明本轮核心通胀压力较大,但鉴于非食品价格走平(尤其是居住成本下降)的原因依然不明,非食品价格止涨趋势能否持续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由于受部分地区洪涝灾害、电价上调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6月食品价格重启升势,环比上涨0.9%,其中猪肉、水产品和鲜蛋三类食品价格上涨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52个百分点。同时,衣着、交通和通信、居住等三类价格环比下降,带动6月非食品价格保持与上月持平。 另外,未来工业品价格和企业用电价格上涨等都有可能传导至消费品领域,目前依然高企的PPI为当下缓解通胀压力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

      通胀为何还会持续走高?笔者的观察是,影响本轮通胀上涨压力的原因趋于多元化。除了国内长期货币超发造成流动性宽松对通胀压力的影响短期内难以缓解,需求的大幅提高和落后产能淘汰改变了产能过剩现状外,工资上涨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资源改革作为形成价格的长期制度性因素,都构成了较大的通胀压力。从国际上看,目前美国国内债务风险较为突出,经济恢复弱于市场预期。特别是早先美国宣布7月向市场释放6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选择非战争时期释放石油储备,凸显了美国对经济形势判断并不乐观。为刺激消费和提振经济,美联储很可能会推出QE3,这将助推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恶化全球通胀形势。输入型通胀压力的不可控性,更加大了中国抗通胀的难度。据此估计,本轮通胀的峰值可能延迟至今年三季度,预计全年通胀将达5.2%,明显高于政府4%的调控目标。在通胀压力仍然高企情况下,货币紧缩政策基调不会轻易改变,但“紧货币”下仍会灵活“适度微调”,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快速变化。

      再结合对统计局将于明天公布的GDP、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数据分析,笔者估计,尽管经济领先指数PMI已连续三个月下滑,但考虑到目前高端消费仍然旺盛,保障房进入开工旺季,以及“十二五”开局之年将推出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今后投资不会出现大幅回落。未来电力供应仍将大幅提升,将有助于工业生产能力的恢复。可见,尽管市场对未来经济回落已有预期,但鉴于当前消费、投资和工业生产等均未出现显著的降温迹象,所以未来中国经济应该不会有“硬着陆”风险。

      上述分析表明,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符合市场预期。但鉴于早先多次、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小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已所剩无几,表外理财产品收益率及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均远高于基准利率,上调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对经济的影响或大于加息效应,预期未来央行有可能在维持“紧货币”政策基调前提下适度微调其货币政策,尤其可能会优先选择价格型工具,并配合使用“宽财政”的政策组合,以防止未来可能出现“小滞涨”局面,减少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增长放缓的不利影响和增强对抗通胀的显著效果,这一调整趋势目前似已开始。

      (作者系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