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调查·产业
  • 11:信息披露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监管“利剑”出鞘 银行理财谋变
  • 光环不再 理财产品收益率“跳水”
  • 中国独立第三方理财:在路上
  •  
    2011年7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T7版:钱沿聚焦 上一版  下一版
     
     
     
       | T7版:钱沿聚焦
    监管“利剑”出鞘 银行理财谋变
    光环不再 理财产品收益率“跳水”
    中国独立第三方理财:在路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光环不再 理财产品收益率“跳水”
    2011-07-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王媛

      ⊙记者 王媛

      

      银行“半年考”一过,理财产品收益率急剧“跳水”。前期最为风光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缩水”幅度最大,1月以下品种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下跌近100个基点。理财分析师建议,即使7月末再度出现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上行,投资者也需慎重选择,因为超短期产品周期短,享受的年化收益率实际对投资者的收益贡献有限。

      目前,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又回正常轨道,与6月底银行存款资源紧张时点过去不无关系。7月份第一周,各个期限的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其中短期品种跌幅最为明显。据普益财富数据显示,1月期以内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由6月底的5%下降至上周的4.04%,较6月最后一周下降96个基点;1-3月期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67%,环比下跌了35个基点;而3月以上各期限产品的跌幅则相对不明显。

      尽管如此,在今年7月6日晚间宣布加息后,仍有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涨船高”。一位大行理财分析师表示,今年第三次加息后,一年期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大约上行20-30个基点。目前市场普遍认为,连续加息5次后,本轮加息已到尾声。因此,建议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期限时,投资策略也应有所调整,宜选择期限相对较长的6月及以上产品。

      7月初,监管对银行理财资产池涉及的六种模式界定为违规,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即日起被要求进行自查和整改,暂时对收益率不会产生太大影响。预计在7月底,银行的存贷比考核依然严峻,7月末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仍将继续小幅冲高。

      理财分析师表示,即便在7月底收益率再度冲高,也不及6月末的高点,而更为关键的是,高收益短期理财产品“看上去很美”,但实际对个人整体收益的贡献度有限。“毕竟是超短期理财产品,不可能天天都享受高收益率,实际资金的周转天数也需考虑进去,因此,对整体收益贡献度有限,投资者需谨慎思量后再做选择。”交通银行理财分析师李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