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调查·产业
  • 11:信息披露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监管“利剑”出鞘 银行理财谋变
  • 光环不再 理财产品收益率“跳水”
  • 中国独立第三方理财:在路上
  •  
    2011年7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T7版:钱沿聚焦 上一版  下一版
     
     
     
       | T7版:钱沿聚焦
    监管“利剑”出鞘 银行理财谋变
    光环不再 理财产品收益率“跳水”
    中国独立第三方理财:在路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监管“利剑”出鞘 银行理财谋变
    2011-07-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金苹苹
      徐汇 资料图

      历经各类“乱象”之后,监管部门开始出手对银行理财市场进行治理。然而比治理本身更让人关注的,是这一监管“利剑”出鞘后对于相关市场的后续影响。此前银行理财产品火爆发行的局面是否还能延续?在注重风险控制后银行又将如何保证理财产品的高收益?

      理财市场的创新,或许正在孕育之中。

      ⊙记者 金苹苹

      

      

      治理“乱象”

      近日,监管层对银行理财产品中存在的各项不规范之处进行治理。根据本报此前的报道,在7月5日下发的会议纪要中,银监会相关负责人将理财资产池中涉及委托贷款、信托转让、信贷资产转让、监管套利的票据、以及高息揽存、银银合作等行为,列为“违规”的模式,要求银行进行自查和整改。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增长迅速。据普益财富统计,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不包括对公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超过了2010年全年发行总量。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也从单纯的投资债券市场、货币市场,转为组合型投资产品。

      事实上,这种“组合型投资产品”,正是监管此次重点规范的对象。据了解,眼下市场上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其投资标的大都由资产池组成。而所谓的资产池,也即是很多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上会标明的部分投资范围——除了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债券回购以及高信用企业债、公司债等金融工具外,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银行资产,例如信贷资产、同业存款、委托贷款、股票收益权质押等资产。

      “相对其他标的而言,由于信贷资产、委托贷款等资产的风险较高,故而配置了这类银行资产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就高一些。”某商业银行个金部人士表示。

      而目前,资产池也已经成为主流商业银行通常采取的理财产品运作方式,这种模式通过滚动发行中短期限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并以动态管理模式选择多项资产配置,使理财资金的募集和投放达到平衡,并通过配置相关资产以博取高收益。然而,这种以资产池运作的模式也容易助长风险的滋生,因此监管部门近期出手对其进行规范。

      但就具体的规范形式而言,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金融产品中心王增武博士认为,由于此次银监会只是要求银行进行自查和整改,所以“即便是叫停,可能也不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应该有个缓冲期。”

      

      高收益“绝迹”?

      “如果很多融资类资产无法被做进理财产品,势必会影响到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交通银行理财师李吉告诉记者。他指出,目前能够提升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其实就是那些资产池中相对来说风险较高的资产。“正所谓高收益对应着高风险。一旦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都集中在各类债券标的上时,其中的利差空间很小,投资者想要获取高收益也比较困难。”

      而据记者的观察,尽管上周刚刚加息,但目前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却并没有如同投资者期待那般再次攀升。以招行发行的产品为例,本周该行发行的一款投资期限为10天的“金葵花”大运金牌理财季-安心回报人民币184号理财计划,其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8%。而根据普益财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行上周刚到期的两款投资期限均为7天的理财产品“大运金牌理财季”——招银进宝之点贷成金329号以及333号理财计划,其到期收益率均为年化6%。两相比较,收益率呈现出陡然下降的趋势。

      “其实,投资者应该对高收益理财产品有个正常的理解和预期。”招行南京分行高级产品经理胡燚对此解释道。“尤其是在监管层出手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规范的时候,更应如此。”胡燚指出,此前市场上大量涌现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其实与其发行时间紧密相关。“大部分高收益理财产品都是银行在特殊时点发行的,比如在月末或者季末发行销售。”这意味着,银行将理财产品的发行销售期安排在月末,其实是为了增加月末或季末的存款额,以便顺利通过月末或季末的存贷比考核。

      “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6个月期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如果做到5%,其实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但是,也不排除有些银行由于策略不同,将自身的部分利润让渡给投资者,因此将收益率做得更高的可能。”胡燚进一步解释道。

      然而,面对监管的规范可能导致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走低,众多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指出,在上半年以“高收益”成功揽客的银行,为了保住客户资源,必然还会使出浑身解数,“或许通过产品创新”来保障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