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市场调查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路演回放
  • A4:市场·机构
  • A5:市场·动向
  • A6:路演回放
  • A7:资金·期货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中国经济为何不会硬着陆
  • 宏观决策亟待拨开增长和通胀迷雾
  • 朱民升任IMF副总裁
    或许象征意义更大
  • 咦,啥时候银行收费又调整啦?
  • 在行情不振与经纪业务转型双重考验下
  • 美联储QE3乌云密布
  •  
    2011年7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中国经济为何不会硬着陆
    宏观决策亟待拨开增长和通胀迷雾
    朱民升任IMF副总裁
    或许象征意义更大
    咦,啥时候银行收费又调整啦?
    在行情不振与经纪业务转型双重考验下
    美联储QE3乌云密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经济为何不会硬着陆
    2011-07-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硬着陆

      易宪容

      当前市场上对于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硬着陆”争论很大。在不少国外媒体看来,由于中国房地产泡沫过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过高及通货膨胀高企,政府一定会采取过度收缩的政策,致使中国经济泡沫破灭而让经济硬着陆。而国内多数人认为,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因为过高的通胀有望在7月之后见顶,过度紧缩的信贷政策将会逐渐放松,国内经济又会回到平稳增长的轨道上。

      其实,当前中国的经济形态,既非成熟的市场经济,也不是纯粹的计划经济,而是政府政策主导下的市场经济。用“经济硬着陆”来解释未来中国经济走势,既然前提条件不同,得出结论一定是似是而非的。还有,当前中国经济之结果,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政府过度宽松的信贷政策所致,完全是一种非常时期的特殊产物。无论是信贷政策还是财政政策的调整,只是让那种非常时期的特殊政策回归常态,而不是经济政策全面收紧。因此,用“经济硬着陆”来解释这种政策的调整,可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笔者以为,研判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只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当前中国经济最大风险是什么?笔者以为,是整个经济的“房地产化”或经济发展的“房地产依赖症”。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增长,但中国经济也踏上了经济完全“房地产化”的道路。从2003年开始,无论是房地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是房地产对整个经济拉动作用无不显示“房地产”在整个宏观经济中巨大的工具作用。尤其在2008年下半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国际经济的风云突变而采取了过度扶持房地产的政策。即使当前政府认为房地产市场需要调整,但把经济增长重心放在房地产增长上(大造保障性住房)的态势并没有改变。

      经济“房地产化”造就了中国房地产的十多年暴利,从而使得国内有点实力的企业或只要有点路数的企业纷纷进入房地产。因为,企业进入实体经济,不仅有不同的技术条件限制而且利润低风险高,但进入房地产则是一本万利。企业的“房地产”不仅让大量的资源流入房地产业,而且肯定会对其他产业及行业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这不仅导致了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向反方向发展(即传统产业的房地产发展所占的规模与比重越来越大),也对国家经济战略转移造成了许多严重的困扰。

      近十年来国内不少地方房价上涨近10倍。当国内楼价如此持久地快速飙升时,岂能不影响其他产品价格全面上升呢?这几年楼价快速飙升就是当前通胀高企的根源。如果过高的房价得不到调整,而仅是看到什么商品价格上涨就出台什么政策来制止这种商品价格上涨,那要让高企的通胀降下来是很困难的。

      另外,当前国内的楼价过高,并非市场所流行的住房市场供求关系问题,当住房成了一种完全投机炒作的工具,加上可便利利用银行的金融杠杆的时候,住房需求岂能不无穷大?这种住房需求能通过一般住房商品生产来满足吗?如果房地产赚钱观念不改变,住房生产越多,其面临的风险就越大。可以说,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及房地产泡沫风险都与这种银行信贷过度杠杆化有关。这种银行信贷过度杠杆化不仅推高房价,吹大房地产泡沫,也让土地价格在房价飙升中同步上升,地方政府才有了过度使用银行信贷的工具。当房价还在上升时,这些风险都可隐藏其中,但只要房价向下调整,整个银行及金融体系的巨大风险都可能暴露出来。这就是为何房地产政策一直在坚持稳定房价的原因所在。

      经济的“房地产化”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住房不仅成了个人持有方式也是个人权力的象征。可以说,如果住房的价格不调整或下行,住房仍然是个人财富的显示标志,那么这些人对住房的侵占就会无所不在。还有,当前社会财富分配不公,不少地方社会矛盾激化与冲突很大程度上都与“经济房地产化”有关。

      从上述分析可知,当前中国不会出现一般意义上的“经济硬着陆”,因为政府完全能够动用房地产这个宏观调控工具来左右经济增长。从2010年以来政府房地产宏观政策来看,尽管政府一直在强调挤出房地产泡沫,但对房地产泡沫挤出最有效的房地产税收工具,因为种种原因始终还没能全面落实。鉴于“经济房地产化” 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所以,房地产泡沫破灭可能是中国经济另外一种方式的“硬着陆”。需要警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