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公司
  • 6:观点·专栏
  • 7:市场
  • 8:A市场观察
  • 9:开市大吉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特别报道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经济“去房地产化”转入攻坚阶段
  • “市场操纵”法律定义不能空缺
  • 消除地方债的坏账预期
  • 伯南克施放烟幕弹?
  • 好一个11年没有回报的“铁公鸡”
  • 外论一瞥
  •  
    2011年7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经济“去房地产化”转入攻坚阶段
    “市场操纵”法律定义不能空缺
    消除地方债的坏账预期
    伯南克施放烟幕弹?
    好一个11年没有回报的“铁公鸡”
    外论一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经济“去房地产化”转入攻坚阶段
    2011-07-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温建宁

      国务院升级楼市调控所采取的措施,正好是在加紧剔除附加在住房上的投资和投机功能,是在去除把房子等同于财富和货币的符号化功能。可以预见,房价趋于合理水平将很快促使房地产行业回归本位,中国经济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将随着经济转型而成为现实,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创新驱动”终将获得坚实的基础和土壤。

      温建宁

      国务院12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升级楼市调控,新华社对此评论说“楼市可能深度降温”。

      去年4月以来,15个月之内,国务院共推出了三轮房地产调控,每次都带给国人很大信心。然而,财大气粗的房地产商群体,政策博弈能力也很强。不仅能凭借其具有的强大经济实力,能明里暗里用其娴熟的“棉花掌”,把政策的威慑力消解于无形;还能利用其强势舆论操控能力,直接间接用其擅长的“太极掌”,把调控的着力点化解于虚无。而仔细考察本轮房地产调控,与过去三次相比有了实质性差别。

      其一,体现出调控由量积累到质变的特征,通过聚焦限购这种富有针对性的调控加码措施,从一线城市由点到面扩展到二、三线城市,有助于最短时间内实现宏观调控的阶段目标。

      其二,由单手调控趋向于双手协同转变。国务院这次常务会议明确了下一步楼市调控的基调,即一手抓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另一手抓保障房供应,双手协同,双管齐下,以促进房价逐步回归到合理水平。这种调控,必然产生双倍甚至多倍的效果。提高保障房供应,有助于增加有效供给,而且是低价格住房产品,自然会促使总体住房均价回落。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有助于减小需求弹性。去火抽薪,限制富裕阶层重复购买的虚增需求,进而限制进入房地产领域的流动性,势必导致资金链偏紧的地产商选择降价销售,从而微观上达到房价回归的目的。

      应该承认,用非市场化的限购方式来减少和压缩需求,推动价格按照供求规律回归的做法,争议很大,广受舆论质疑。不过,在笔者看来,市场不是万能的,而在市场失灵的时候,就有了政府干预的运行空间。限购令的出世,不仅是在主张居住的公平性,而且是在维护低收入群体住房的需求。人无论贫富贵贱,都有居住的自由。不能因为有钱,就赋予过多居住的自由和选择;也不能因为没钱,就被剥夺最起码的居住保障;更不能仅仅采用货币金钱作为单一度量工具,来确定谁能拥有住房和拥有多少套住房。倘若在看似公平的市场化口号下,允许富豪们无限度地购买多套住房资源,并长期空置等待资产升值,以诱发社会风险的方式谋取不当利益,就不仅是对穷人安居资源的掠夺和占有,也是对社会公平性的最大挑战,是当今仅次于贪污腐败的社会不公,有必要抓住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通过制度建设予以解决。

      其三,由留有余地的观察向务求胜利的坚定转变。前三次房地产调控重点都落在抑制投机性购房需求上,多采用加大购买和持有房产成本的方式。这次调控双拳协同出击,在微观层面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遏制投机性购房,迫使投机性资金离开房地产市场,将促使短期需求快速消失。另一方面,还明确遏制投资性购房,迫使投资性资金撤出房地产市场,这将瓦解中长期需求力量,使得房地产商宣称的“刚需”失去基础,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宏观调控,是要在保增长和抑物价之间寻求平衡,难以找到比较稳妥、不伤经济也不伤信心的第三条道路。可是,CPI继破五又破六不断刷新纪录的现实逼迫,猪肉价格暴涨引发通胀愈演愈烈的实际压力,促使决策层在全国各地频繁调研物价的基础上,并下定了“我们今年有信心控制住物价上涨”的决心。有效的选择性取舍,决定了抑制物价被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自然房地产调控将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就将升级进入攻坚阶段。

      其四,由经济下滑向经济向好转变。上半年 9.6%的GDP,预示宏观经济“硬着陆”警报解除,房地产调控“动真格的”具备了背景基础。恰好温家宝总理在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文章,其中所论述的观点,既可以理解为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评价和召唤,也可以理解为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以房地产领域的经济转型作为突破口,把社会富余资金导向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领域,为改变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服务,或许正是让我们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所在和后劲所在。

      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是结构深度调整绕不开的一道关,既需要“壮士断腕”的胆识和勇气、也需要“气定山河”的果断决策。现在,国务院升级楼市调控所采取的措施,正好是在加紧剔除附加在住房上的投资和投机功能,是在去除把房子等同于财富和货币的符号化功能。可以预见,房价趋于合理水平将很快促使房地产行业回归本位,中国经济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将随着经济转型而成为现实。随着被房地产过分吸纳的资金和资源将会被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创新驱动”终将获得坚实的基础和土壤。

      (作者系上海金融学院公共经济管理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