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现代资本市场漫谈之十三
李国旺
面对嘈杂的场景,人们会说,要安静,不要吵。先安再静,而非先静后安,是大有道理的。儒家讲究心性修养的“内圣”体验,认为静心才能安身。心思不能静的原因,无非是功、名、利、禄对人心的诱惑。投资者逐利要“取之有道”,如果短线炒作,心动神摇,人心就无所安,出错的概率就大。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了本身的享受和为后代提供成长的好环境,只要还以肉体形式存在,逐利就是人的本性。在市场上,利益追求必须具有安全边界和行为底线,个体追逐利益如果超越了边界,不仅伤害其他利益主体,还会因此受反作用力量的作用而自受伤害。
如何安心?按照佛陀的思想,只有全心全意“亲民”者,才能去除负面能量而建立正面善行的“思想建设”工程,通过无私奉献才能积聚功德、正面品牌与人格力量。在个体追求财富的路上,积聚功德、正面品牌与人格力量是无价之宝。培训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操作水平,其奉献产生的社会功德比其向社会做的无量慈善功德还大,通过投资者教育,启发并光大群众的投资水平和风险意识,为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做出贡献。
如何安心?老子认为,只有远离物质享受的诱惑,才能安心,因为过度地对外追求物质欲望,会对身体不利:“五色令人盲目,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即只有站立于身外,换个位置观看自身,才不会为自身利益束缚,也不会为了眼前利益放弃理性:“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由于“身体”的存在,由于身体需要吃、穿、住、用、行、学、玩等,就涉及利益的获得、分配、实现等问题。“有求皆苦”,为了满足身体的需求,为了五斗米的需要,个体生命因此“宠辱若惊”,但如果当事者不只是关注一己之利,考虑到国家资本、机构资本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反而不会痴迷于眼前短线的利益或者为群体情绪而放弃理性判断。
如何安心?孔子认为“安心”在于正确认识自己生命的位置,处在不同的位置,就做好相应的工作,保持正常的理性状态,等待最有利的时机。儒家倾向于寻找价值与价格不偏不执的“中庸”状态,如果在股市中找到行情发展过程中的均衡状态或者平衡的“中轴线”,那从中轴线向上就是价值实现,向下就是价值压缩。如果引申到社会关系中来,就是要求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安于其位,不违背其位相对应的行为:“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这种从自身位置出发而行事的思想,本质上是保守的,但却潜伏着积极的思想,即投资过程先要保存实力,伺机而动,就投资而言,这样的人才能称为理性投资者。笔者由此认为,儒者之安心,在于正确认识自己生命的位置,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寻找与自身实力与风险偏好对称的市场、行业或标的,等待最有利时机来临以获得最大的赢面。
宋儒理学讲究“存天理、灭人欲”,反对过度追求超过生活必需的利益,要求人的欲望符合天理,即合乎天理的欲望乃是合理的“天理”,如果超过了合理的范围,超过人类情感、道德、法规的范围的欲望,就是人欲。如果按照现代社会的规范,个体的行为要有边界或者底线。在行为边界内的欲望是天理允许的范围,在行为边界外的欲望就是违规,比如重组过程中的内幕交易,就是将利益、欲望凌驾于法律之上,就会受到惩罚。孔夫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意即所有言行都合乎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在不“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顺应规律过程中,方能收获事半功倍之效。
2008年发源于美国、搅动全球的金融危机,是人性之恶突破天理边界的人欲大爆发的典型危机。美国资本市场人欲横流,华尔街精英们的行为完全违背了天理。投资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开发、销售、激励机制,都倾向于多卖出他们创设的“产品”,而这种产品的价值只存在于他们向客户推广的“说明书”上,只存在于对应其高管的高薪与高额奖励上。为了多多益善地卖出次贷等金融衍生品,他们不惜违背基本的商业道德,为根本无力还贷的劳工阶层编造出可以贷款的条件。而劳工阶层面对可以几年白住的物业,禁不住投资银行的哄骗而按揭贷款,也顾不上这种贷款的成本在三四年后会几何级数上升将超过自身的还贷实力。
一个民族如果欺骗全世界,就得全民族来向全球还债,美国国力的相对下降,就是美国精英和居民共同欺骗全球的结果。同样,在金融产品创新刚刚勃发的中国A股市场,如果销售经理放纵多得奖金的欲望、只顾完成销售指标而不顾投资者利益,也会将自己的市场越做越小,因为不顾市场风险鼓励投资者投资的行为,最终不仅会被市场淘汰,也会毁掉整个投资银行的信誉。
(作者系华宝证券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