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满 阎志鹏
自1998年起就被国家多部委明令禁止的预付卡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出现热销的景象。去年各类预付卡实现的零售额高达万亿。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干部收受预付卡算受贿。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意见》,旨在防止贿赂和非法的公款消费。预付卡屡禁不止原因何在?究竟靠什么来止住预付卡市场的混乱局面?
应该说,金额相对较小(面额在1000元以下)的电话卡、地铁卡及健身美容美发卡等预付卡,适应了便民及避免现金找零的需要。但是,规模发展到目前通过预付卡的消费占总零售额的20%以上,显然极不正常。“乱象”之一:资金在银行体系外循环、信贷资金来源减少,并存在资金风险。不少发卡机构为获取更高收益,将巨额沉淀资金投向股票和房地产。一旦因经营不善发生倒闭,将会给众多的消费者带来损失,给当地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稳定因素。“乱象”之二:偷漏税严重。有些单位购买预付卡发给本单位员工或赠予他人,往往要求商场开出名为“劳保用品”或“办公用品”的发票,轻而易举地将这笔费用列入成本,减少了企业利润,从而少缴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同时,企业发售预付卡所得的现金收入,一般不并入大账,多挪作他用或坐支。“乱象”之三:助长腐败,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预付卡虽然大多冠以“劳保”、“福利”等字眼,但很多用于一些单位和个人逢年过节向领导干部和权势部门“公关”,引发更多的单位私设“小金库”和执法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乱象”之四:培养了一大批靠倒卖为生的“黄牛党”,加上预付卡销售折扣、返点,严重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预付卡市场的混乱局面,是由于我国支付体系不完善而导致的结果。随着我国零售业的全面开放,国外大型超市大举进入,市场竞争进入白炽化。截至2009年底,全球最大的50家零售企业中,已有超过40家进入我国。特别是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零售业兼并收购加速。2009年以来,国内零售行业兼并收购事件多发,并购案例和涉及金额分别占到了50%和62.9%。同时人工成本不断增加,2010年,全国共有30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其增幅为22.8%,这也增大了企业的经营压力。目前整个零售行业的利润率很低,只有5%左右,并且大部分超市的利润率在3%以下,如在2009年,联华超市2.1%、新华都2.2%,而华联综超只有0.7%。但零售企业在销售货物结算时,却只有两种选择:接受费用高达0.5-2%的银行卡(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或点钞找零较麻烦的现金。因为我国缺少个人支票这一低成本的非现金结算工具,所以零售超市不得不寻找其他低成本渠道来解决支付问题,预付卡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遗憾的是,个人支票这个能解决居民日常支付问题的重要的非现金结算工具,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同发展缓慢的个人支票比起来,企业支票却得到快速发展,我国企业支票签发量占到整个票据业务量的90%以上,2010年全国共发生票据业务8.9亿笔,金额284万亿元,其中企业支票业务8.7亿笔,金额260万亿元。
个人支票具有现金和银行卡不可替代的特点,具有即签即付、不受商户硬件制约,无需找零、手续费低、可背书转让、即使款项已支付也比较容易追查去向等优点。2003年美国通过了《21世纪支票交换法案》,赋予电子支票与传统支票同等法律效力,支票遂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通过这种“替代票据”,银行在票据清算中可实现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之间的自由转换。早在上世纪8 0年代,美国票据自动清算所(ACH)已采用票据截留方式来实现票据清算的电子化。由于支票的即时验证增加了使用的安全性,目前美国个人支票的支付金额占整个非现金交易总额中的比例高达44%以上,而银行卡(信用卡和借记卡加起来)只占5%。
其实,央行近年来也一直鼓励和推广个人支票。2007 年,我国开发了全国个人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实现了支票在全国范围内的通用,极大地降低了结算成本、提高了清算效率。前几年深圳工行还为商家配备了专门验证支票的POS机,解除了商户对支票真伪的担忧。
为尽快完善我国的支付系统,降低结算成本,提高结算效率,有效遏制预付卡市场混乱局面,我们认为,现在是到了推广个人支票这一减少预付卡使用数量,并与银行卡、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相结合的高科技成熟产品的时候了!
(作者高洪满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阎志鹏系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