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早这么想就好了
■环球热评
⊙记者 小安 ○编辑 朱贤佳
格林斯潘又“认错”了。在本周为英国《金融时报》撰写的署名文章中,这位前美联储主席大肆鼓动监管者应该敢于冒险,去除浪费资源的过度“缓冲”措施。
在格老看来,每当面临在“救助一家大公司”和“承受负面经济风险”之间做选择题时,美国的决策者们总会“令人遗憾”地选择出手干预。不干预不会获得多少赞扬,即便随后没有出现问题;但假如随后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各方就会对政策制定者的不作为大做文章,国会则会做出强烈反应。
格林斯潘认为,监管政策往往会高度倾向于最大化地进行短期援助,但付出的代价却是牺牲长期的繁荣。这方面的例子不在少数,从日本大地震过后被强制要求的昂贵抗震建筑材料,到金融危机后监管部门大幅上调银行业资本金水平,再到政策制定者频频对所谓“大到不能倒”的企业伸出援手。
格老眼中的一个反面教材是美国当局对贝尔斯登的援助。他认为,救助贝尔斯登给雷曼、AIG等造成了一种错误的安全感,从而削弱了后者在随后几个月补充资本金以免资不抵债的紧迫感,最终酿成破产悲剧。
诸如上述的种种观点出自格林斯潘之口,总让人觉得有些怪怪的。回想格老18年美联储主席生涯,特别是在他当政的晚期,出于呵护经济复苏的考虑,美联储曾在2001年到2005年长期维持低于1%甚至是负数的超低利率。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很清楚,美国经济是起来了,但同时也催生了可能是史上最大的房地产泡沫,最终引爆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很显然,在长期维持低利率救市的当时,格老根本没有想到要主动承担哪怕是少许的“负面经济风险”。
类似的一幕迄今还在美国上演。尽管已进入伯南克时代,但在刺激经济的“不归路”上,美联储仍是那么的一意孤行。就在前不久,伯南克还不吝放出了“可能采取进一步刺激措施”的救市论调。但从实际的经济刺激效果来看,不管是QE、QE2还是一些人念念不忘的QE3,都似乎只是当局的一厢情愿。
正如美联储堪萨斯分区银行总裁洪尼格所言,美联储长期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受益最大的是华尔街大行,后者可以以接近于零的利率借款,然后买入收益率3%的美国国债,从中轻松赚取差价,这也极大限制了银行向实体经济放贷的热情。
历史证明,经济发展从来都是遵循客观规律的,不管是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管理,还是微观企业的经营。如果作为经济管理部门的决策者们轻视甚至否定这种规律,或者在推行经济政策时强加上别的因素,比如特定群体的利益,比如过多的政治考虑,最终的结果可能只有一个,就是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等到这些人和格林斯潘一样,在淡出朝野的多年之后出面为自己的过错“忏悔”,迎接他们的不会是掌声和宽容,而是嘘声和嘲讽。在这一点上,仍在围绕债务上限的“政治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的美国政客们,尤需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