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路演回放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债市转入震荡期
  • 央行上海总部:
    稳健货币政策需保持必要力度
  • 公开市场持续地量操作
  • 逐利资金游走内地香港
    叫停令不影响银行正常业务
  • 瞄准跌出来机会 绩优基金“淘金”成长股
  • ■市场动态
  • 财政部将赴港发行
    200亿元人民币国债
  • 数百亿产业聚集 中国最大等离子集群日渐崛起
  • 股票开户数连升3周
  • 基金开户数逐步回升
  •  
    2011年8月4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市场·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市场·新闻
    债市转入震荡期
    央行上海总部:
    稳健货币政策需保持必要力度
    公开市场持续地量操作
    逐利资金游走内地香港
    叫停令不影响银行正常业务
    瞄准跌出来机会 绩优基金“淘金”成长股
    ■市场动态
    财政部将赴港发行
    200亿元人民币国债
    数百亿产业聚集 中国最大等离子集群日渐崛起
    股票开户数连升3周
    基金开户数逐步回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逐利资金游走内地香港
    叫停令不影响银行正常业务
    2011-08-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石贝贝 ○编辑 颜剑

      ⊙记者 石贝贝 ○编辑 颜剑

      

      近日,央行叫停“打擦边球”的境外人民币贷款,沪上多家中外资银行人士称,这部分业务本身就被限制,而正常的“内保外贷”、境外融资等业务受影响不大。

      

      在港人民币存款急降

      根据金管局最新公布数据,6月份在港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5536亿元,当月新增存款仅48亿元。这是去年7月内地和香港签订清算协议后,香港人民币存款单月增幅首次低于100亿元,也是自去年4月以来环比增幅最小的月份。

      对于在港人民币存款大幅下滑,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撰文解释称这主要由于“6月份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香港支付内地多于内地支付香港所致”。

      近日“境外企业从境外银行融入人民币被叫停”的政策或许给两地资金流动的现状以鲜明的印证。该政策被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在内地银根紧缩、信贷资源缺乏情况下,内地企业转向资金成本相对便宜的香港市场进行人民币借贷,而这一途径正被上述“叫停”政策堵死。

      有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很难找到直接证据,但上述事件正传递出信息,即,内地与香港的人民币市场之间的联动越发紧密,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暂时低落、在港人民币投资渠道匮乏的情况下,人民币资金正“逐利”在内地、香港之间。

      记者昨日从沪上多家中外资人士处了解到,由于内地与香港的人民币贷款存在较大利差,而“纵容”境内企业在境外人民币贷款,则有可能会扰乱内地贷款利率,甚至往严重地说,会影响内地货币工具的有效性。

      据某外资行企业银行部人士,目前市场上对境内人民币贷款利率一般在6%-8%之间,而在香港的人民币贷款利率则在2%-3%左右。“如果境内企业在境外借外币再投资到内地的话,需要经过结汇,相关数据更易于被监管掌握;但是,如果境内企业在境外借好人民币、再汇到内地的话,则相对划算些。”

      该人士还表示,境内外人民币贷款利率相差较大,而假若境内企业在境外进行人民币贷款不受控制,这也会扰乱内地人民币借贷市场、进而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银行称“业务受影响不大”

      多位沪上中外资银行人士昨日向记者证实,被叫停业务为非贸易的境外人民币贷款,而美元、港元等外币贷款未被叫停,且“估计被叫停之后短期内不会重启”。

      而与“被叫停”直接相关度最大的为“内保外贷”业务。某外资银行高层昨日对记者表示,受货币工具收紧影响,今年以来该行在内地的借贷也下降了很多,因此也有客户开始在香港寻求借贷。某股份制银行人士也说,为境内企业提供境外融资担保的“内保外贷”业务也开展得很好,“很多银行的内保外贷额度都一直用得很满。”

      “境内抵押境外放款的业务,我们一直都在做,境外贷款人民币、外币都有,这次央行‘叫停’的非贸易的,贸易融资下的人民币贷款还是有的。”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认为,该业务受此“叫停”影响并不大。

      该人士还强调称,企业在香港所获贷款若回流内地的话,需要符合监管规定,具备海外业务、进出口贸易往来等条件,进入内地投资也并不那么容易,内保外贷也只限于贸易项下的资金往来。

      恒生银行集团副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梁高美懿也对外表示,央行早已指明贸易融资渠道以外不被许可,因此这次央行文件只是在于进一步厘清指引,而恒生银行人民币借贷主要用作贸易融资,因此对恒生人民币贷款业务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