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公司
  • 6:观点·专栏
  • 7:市场
  • 8:信息披露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营销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专版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会有哪些微调
  • 理财产品的兴起会带来什么?
  • 国资背景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渐密
  • 上周国内钢市先涨后稳 成交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 中证中航军工主题指数8月30日发布
  • 进口马铃薯淀粉
    反倾销措施到期
  • 新华人寿
    即将递交上市申请
  • 岭澳核电站二期投入商业运行 大亚湾成为我国最大核电基地
  •  
    2011年8月8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会有哪些微调
    理财产品的兴起会带来什么?
    国资背景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渐密
    上周国内钢市先涨后稳 成交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中证中航军工主题指数8月30日发布
    进口马铃薯淀粉
    反倾销措施到期
    新华人寿
    即将递交上市申请
    岭澳核电站二期投入商业运行 大亚湾成为我国最大核电基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理财产品的兴起会带来什么?
    2011-08-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理财产品的兴起会带来什么?

      汇添富增强收益债券基金、汇添富保本混合基金经理 陆文磊

      如果要说今年上半年金融市场最大的变化,我想非银行理财产品莫属。尽管银行理财产品并非新鲜事物,但其膨胀速度之快、扩张规模之大,今年上半年都是史无前例的。根据有关媒体的统计,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发行规模。理财产品的兴起对经济的影响是重大的,在今年上半年银行信贷闸门明显收紧、对部分行业几乎停贷的背景下,理财产品成为一些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六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比去年减少了4497亿元,但社会总量融资仅减少3847亿元,可见,理财产品所提供的其他融资渠道,对抵御紧缩政策对经济的冲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了对经济的影响之外,笔者更加关注的是理财产品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我认为理财产品的兴起对整个投资行业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

      理财产品所带来的最重大的影响,是会加快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投资理念的发展和成熟。追求稳定的收益增长是投资的终极目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实践中,投资目标都经历了从追求相对收益到追求绝对收益的变换,从而涌现出一大批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金融产品,著名的对冲基金就是其中的典型。但由于诸多原因,我国目前大部分金融产品是以相对收益为目标的,以公募基金产品为例,无论是股票型还是债券型的基金,契约中都规定了股票或债券比例的下限,而基金产品的业绩基准,绝大部分也是各种指数,只有很小一部分产品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由此造成的一个结果是,投资管理人在做决策时,资产配置层面的决策会受到很大的约束。然而从投资的一般原理我们知道,大类资产配置决策对投资结果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如果在06-07年配置债券、08年配置股票,投资回报将会是非常糟糕的。如果资产配置主要交由投资者自己来决定,那么对于很多不具备专业投资知识的投资者来讲,往往会陷入产品选择上的困境。以前之所以这个问题并不突出,很大程度上一方面是因为06-09年主要的投资热点相对容易辨别,另一方面是因为以前市场上缺乏足够有吸引力的绝对收益型品种,但是,这种情况近两年来出现了明显的改变,自从去年市场转入震荡行情以来,股票和债券等大类资产的热点变换不再那么显著,各类产品每年都有阶段性机会,但这种机会稍纵即逝,因此基金产品的业绩分化非常明显,尤其是今年上半年赚钱变得更加困难,绝大部分的基金收益不尽如人意。而反观理财产品,今年很多信托理财产品提供的收益率动辄在10%以上,短期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也高达4%以上,正是在这样的反差下,理财产品受到热捧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有些偶然的因素,未来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投资机会未必会像今年上半年那么差,而且,未来理财产品也将会受到更多的监管和约束,未必会一味追求简单的高收益,但我认为理财产品的兴起在偶然中蕴涵着很多必然因素,这些因素会使得绝对收益型的投资变得越来越重要。首先是,随着中国人财富的积累和高收入群体的增加,以及人口结构中老年人比重的提高,追求绝对收益的偏好会越来越明显,这个趋势目前只是初见端倪,未来会越来越明显;其次,理财产品的兴起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脱媒的现象,即资金从银行体系分流出来,通过非银行渠道流入实体经济。脱媒的结果是会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为高收益产品和其他金融创新提供空间。未来银行体系继续脱媒是必然的趋势,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的推进将会带来更多高收益的投资品种;第三,近年来的金融创新和市场变化为绝对收益型的产品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例如,股指期货的出现为很多套保策略的实施创造了条件,高收益企业债的大量出现也使得债券型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得以大幅提高,去年以来,市场上陆续出现了股指期货套利产品、分级债券基金等很多新的投资品种,这些品种都有望提供与理财产品相竞争的相对稳定的绝对回报,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最后,尽管难以作非常准确的判断,但站在目前看未来1-2年的整体投资环境,在经济的转型期内,结构性的投资机会可能仍然是主流,这也意味着对很多投资者来讲,放弃主动的资产配置选择,以绝对收益型的品种作为配置重点,或许是较好的选择。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笔者认为,不管未来股市、债市涨跌如何,绝对收益型投资的春天可能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