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公司
  • 6:观点·专栏
  • 7:市场
  • 8:信息披露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营销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专版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混沌的市场 迷惘的基金
  • 以变应变的投资之道
  • “近视”与远见
  •  
    2011年8月8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混沌的市场 迷惘的基金
    以变应变的投资之道
    “近视”与远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混沌的市场 迷惘的基金
    2011-08-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晓婧
      漫画 高晓建

      高通胀高烧难退,经济增速回落已成定局,宏观调控陷入防通胀与保增长的两难境地,下半年的A股走势更加迷雾重重……

      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基金经理们的观点几度转身,了无方向。

      6月末,跃跃欲试的A股市场无疑令“身陷”其中的投资者看到了一丝希望。公募基金逐渐从悲观中走出,憧憬着“五穷、六绝、七翻身”。然而,在卖方机构一片“唱多”声中,反弹行情并没有走多远,7月最后一周,市场预期再度生变,公募基金“由多翻空”。

      棋过中盘,市场似乎陷入了更为艰苦的混战之中。欧债危机再刮“飓风”,A股破位下跌。用一位基金经理的话来说,“市场的不确定性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在利空因素未得到充分反映之前,减仓防御是最好的策略。”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关于通胀、政策取向以及国内外经济的预期反复不定,支撑市场反弹的基础遭遇质疑,公募基金重归“迷茫”……

      ⊙本报记者 吴晓婧

      市场预期:反复“变脸”

      站在6月底的时点,当时反弹的逻辑主要基于两个出发点,但一个多月过后,回看当初反弹的逻辑,似乎都不太站得住脚。

      6月底,机构中较为主流的一种观点认为,6月,PMI逼近年内低点,经济下滑得到进一步确认导致上市公司盈利恶化,三季度GDP增速将降到9%左右(工业增加值同比降到12%以下),迫使政策放松“保增长”。也就是说,经济的下滑以及通胀的回落,可能导致了市场对于政策松动的预期显著升温,这有利于市场的反弹延续。

      当时看多的另一种逻辑——基于通胀高企的考虑,未来政策放松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经济会逐步筑底回升,这将有利于行情的持续演绎。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市场关于通胀回落、政策放松以及经济筑底回升的美好预期都在7月出现了动摇。

      “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动摇了铁路投资预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动摇了保障房和水利投资预期;二、三线城市房地产限购政策则动摇了私人部门投资的预期。

      “下半年投资需求下行的概率在增大”成为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关注的焦点,近期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均持续回落亦成为多数基金担忧之处,随着紧缩政策效应的累积,有基金经理认为,未来宏观经济可能进入生产与物价双降的衰退通道。

      博时基金相关投研人士就表示,外围经济环境不容乐观,国内经济也面临各种挑战。其中,动车事故对于A股市场相关板块的影响力较大,政府可能会对持续快速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反思,在这一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或将逐渐放缓,投资者对经济的担忧也随之再度上升。

      基于上述担忧,基金开始“撤离”周期性板块。据基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前期基金重仓的房地产、金融服务、采掘和建筑建材等周期性板块在7月的配置比例均出现明显下降,食品饮料、农林牧渔等防御型行业的配置比例上升。

      基金研究机构认为,上述举动显示出当前机构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出现回落。

      事实上,从市场表现来看,7月涨幅较大的亦多为非周期类行业,包括食品饮料、公用事业、餐饮旅游、医药生物,上述行业受到偏股型基金的追捧,主动增仓幅度较大,而周期性行业则遭到基金的抛弃,这些行业也居于当月行业跌幅的前列。

      与此同时,市场对于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的预期也在经历反复。由于预期中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并未出现,同时食品价格表现出此起彼伏的顽强上升特征,预期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微调不但没有出现,相反中央政府还在不断强化年初以来的控通胀政策。

      此前多数机构预测通胀6月见顶,最迟亦会在7月见顶,而随着时间的临近,主流机构却开始顺势把通胀顶峰推后到国庆前后。上投摩根认为,当前宏观环境下,通胀高位震荡的预期依旧强烈,CPI下半年有可能在6%附近盘桓,加上资金面紧俏的情况未见缓解,大盘近期震荡寻底的机会加大。

      站在目前的时点,国联安主题基金经理韦明亮指出,宏观经济依然面临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一是通货膨胀,迄今为止从通货膨胀环比增长趋势来看没有任何见底的迹象,这是最大的不确定性;二是地产投资,市场普遍认为地产投资下降是缓慢回落的过程,这种判断有可能是部分乐观的,因为上半年地产投资始终维持高位,随着货币紧缩的继续,地产投资在未来不排除出现大幅下降的可能性。韦明亮表示,市场下半年依然会在2600点到3000点的箱底运动,突破箱底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投资逻辑:边走边“换”

      今年以来,宏观经济的走向再次将“测不准”演绎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对于通胀的预判还是对海外经济复苏的注解,都让机构投资者屡摔跟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基金的投资策略“趋势”味道渐浓,不断变换成为常态。

      4月中旬之前,基金对于行情的演绎一片乐观。“大象起舞”之际,机构对于后市的预判越发一致……当时,无论是做相对收益的公募基金,还是做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谈及二季度投资策略,均一致唱多大蓝筹,看好周期股的估值修复行情。

      然而,仅仅几天之后,市场对经济过热的担忧立马转变为对经济下滑的担忧,多数基金经理开始撤离周期股。几天之内,投资逻辑骤然生变。

      非常有意思的是,类似的情况在6月末、7月末再次两度上演,不禁令人感慨,即便是高举价值投资旗帜的基金,其投资策略也越发短期化。

      在一位私募基金经理看来,投资策略的善变侧面反映了大家对未来的“迷茫”。“短期来看,没有明确的利好信号,大家不知道怎么处理目前的困境。”在其看来,“现在市场处在比较纠结的位置。一旦市场悲观起来,所有人都疯狂逃离。一旦有机会,资金又冲进去了。在大行情的信号没有出来之前,市场就是这样一个环境。”

      上海一合资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感慨,在市场投资机会缺乏的情况下,博弈心态充斥着市场,已经很少有基金经理会坚守价值投资了,大家为排名所累,亦为体制所困。

      南方某大型基金公司首席投资官亦认为,“整个市场都充满了博弈心态,公募基金亦不能免俗,采取对行业很极端的配置策略,以及押宝重组股的做法,可能的结果是光辉一年,第二年就被遗忘,但这样做可以赢得媒体的关注、持有人的追捧以及股东的认可。”

      上述首席投资官看来,大家都要博“出彩”,导致基金的投资行为愈发短期化,投资逻辑也很混乱,买一样东西很快又卖出,这种短线行为已经偏离了机构投资者的选股方向,更谈不上实现价格发现的功能。这跟排名有关,也跟公募基金的机制有关。

      上海一合资基金总裁曾公开表示,投资A股要承受很大的短线压力,“这几年我们不断地力推机构投资者,但是看到的结果是,机构投资者也散户化了。”在其看来,机构投资者由于受体制所限,每年年底必须取得正回报,所以出现散户化倾向不能完全怪罪于机构投资者本身。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投资逻辑的不断生变,亦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增长逻辑的变化相关。工银瑞信固定收益部总监杜海涛表示,正如多数人所认识到的那样,未来中国的宏观政策将面临重大的挑战,通胀与增长的权衡将比过去的10年困难数倍,依靠低要素成本和出口驱动的快速增长时代正接近尾声。我们的经济需要进入老罗广告语中“不温不火”的常态,如同一辆高速运转热得发烫的机车需要减挡才能平稳前行。

      在其看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促使我们对经济结构进行反思与调整。刘易斯拐点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大宗商品的急剧攀升,都将导致通胀水平的抬升。我们判断未来中国将不得不忍受高于2%的通胀,而央行为了抑制通胀也会不断的调高基准利率,推动资金成本的上涨。而随着工资上涨的影响,成本的涨幅将超过收入的涨幅,导致公司盈利增速放缓。

      无疑,随着经济增长逻辑的渐变,以往的投资思路需要重新审视。

      纠结心态下的波段操作

      宏观政策陷入“保增长”与“调结构”的两难,在不确定因素持续不减反增的情况下,基金也陷入了纠结情绪。在市场缺乏系统性机会之际,基金更加倾向于波段操作。

      富敦基金中国区总监孟宁认为,很多危险点都没有消除,不确定因素没有一个解决的,反而越来越多。接下来投资增势应该是要下降,三季度地方平台贷款又进入还债高峰。从股票角度而言,便宜的都是有风险的行业,如银行、地产,有成长性,增长稳定的又都不便宜,所以现在市场并不太具备吸引力。

      华泰柏瑞基金投资总监汪晖认为,“调整经济结构是政策长期任务和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定带来阵痛。特别是在欧洲出现主权信用危机,经济增长确定性下滑,中国出口下半年将面临不利经济环境的状况下,未来中国经济阶段性回落还会持续多久没有确定性答案。我们的政策是适度回归到保增长,还是继续坚持控通胀,调结构?这就是政策的两难困境。”

      在其看来,如果回归到保增长,毫无疑问意味着新一轮的信贷投放上升和货币宽松,未用完的投资计划继续实施,新的基建项目和扩张产能规划重新上马,房地产调控政策必须转向,中国经济重回过去的发展轨道。这是否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经济前景?如果是这样,股市会有强烈反弹,反弹后情景更加可怕。

      “如果政策继续坚持调结构,控通胀方向不变,经济增速将下降。一些行业和地方政府利益会受损,但是这是避免经济从亚健康状态继续恶化下去所必需付出的代价。”

      在汪晖看来,政策和经济的困境就是股市困境,未来可能会见到反弹,但是这些问题没有预期答案之前,还看不到新的趋势出现。

      在市场缺乏系统性机会之下,基金更加侧重于仓位的控制。即便是选股能力很强的基金经理,现在也十分重视仓位控制。如长信基金副总经理付勇表示,对于今年全年的市场走势,整体的看法一直没有太多的变化,就是认为今年整体还是属于震荡的市场,涨也可能涨不太高,跌也可能跌不到哪去。这样的话,在相对低位不要害怕、过于悲观,要敢于把仓位加上去。在相对高位时也不要贪婪,一定要把仓位减下来。

      据付勇透露,一季度做了三四次波段,均取得了正收益。二季度前期整体操作并不频繁,但在市场大跌后仓位则从4月初的70%左右迅速提升到90%以上,市场节奏把握较为准确。事后总结来看,还是跟市场节奏比较吻合。

      从近期基金整体仓位变动来看,公募基金整体仓位在6月下旬缓慢爬升,7月份前3周随着指数的小幅上升,基金仓位水平再度增加,但7月最后一周受灾难性事件及城投债危机的影响,基金仓位迅速回落。

      天治基金宏观策略分析师寇文红预期,下半年货币政策不会放松,资金面较紧对股市形成持续的压力,也会影响市场情绪。在其看来,短期内市场将担忧通胀和经济增速,大盘缺乏趋势性机会,将维持窄幅震荡的格局,建议控制仓位,耐心等待投资机会。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投资总监陈晓认为,下半年股市将是一个探底的过程,不会有系统性行情,整体市场处于震荡之中。陈晓指出,从通胀、政策和经济三个角度来看,通胀是本、政策是影、经济是形,政策与经济如影随形。高的通胀必然会导致政府在流动性方面紧缩,资金紧张。资金的紧张最终会导致经济回落。如果通胀维持在高位,必然制约政策转向。目前数据显示,工业增加值在回落,M1同比也在回落,经济增速回落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很可能在三季度进入到小周期的衰退。与此同时,今年下半年通胀有可能回落,导致政策微调的可能,这或造就股市的底部。他建议,在震荡的市场格局里,逢低买入,逢高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