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路演回放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上证零距离
  • 12:公司·融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巨大冲击下的反思
  • 美债风险把全球经济推向二次探底边缘
  • 市场短期并无趋势性机会
  • 中产幻觉与“中等收入陷阱”
  • “后美债时代”急务:加快国内统一市场建设
  • 壁垒高筑 华为难为
  •  
    2011年8月9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巨大冲击下的反思
    美债风险把全球经济推向二次探底边缘
    市场短期并无趋势性机会
    中产幻觉与“中等收入陷阱”
    “后美债时代”急务:加快国内统一市场建设
    壁垒高筑 华为难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市场短期并无趋势性机会
    2011-08-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波翀

      ⊙陈波翀

      

      笔者在讨论8月A股投资策略时提出的“内忧外患,向下寻底”的观点遭到了部分质疑。为答复这些质疑,今天再次把其中的逻辑,深入剖析一下,以求教于诸位。

      客观来讲,市场上总存在一小部分投资者,涨了就欢呼反转,跌了就尖叫探底。策略对他们而言,只不过是预测大盘的结果,押对了就是把握大趋势,押错了就说超越市场预期。实际上,对于大盘的判断,只不过是策略研究的一个环节,而且并非最重要的部分。研究扰动大盘的因素,是为了分析可能的变动趋势,会通过何种路径,如何传导至市场参与者,会把市场带向何方。而最为重要的是,在若干种假设前提下,我们该怎么办?这才是策略研究的核心。

      说8月的市场“内忧外患”,指的是两大经济环境。外部市场,欧债危机方唱罢,美债危机又登台。虽然美国两党的内斗在最后时刻达成协议,联邦政府最终提高了债务上限,但美国国债的评级却首次被下调,美股近期下跌幅度超过1000点,应该是对上述担忧的正常反应。而这是最考验A股的时候。上证综指在7月末下跌了2.49%,表现相对强势,但进入8月后,在外部市场的打击下,支撑点连连失守,创下了年内新低。

      再来看内部经济形势。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1%,环比增长1.48%,似乎还不错。但市场纠结的显然不在此,而在于通胀和投资可能的下滑这两点上。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47.5%,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53.2%,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负0.7%,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点数分别是4.6、5.1和负0.1个百分点。可见,一旦投资下滑,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是十分显著的。此前,市场寄希望于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现在又憧憬4万亿规模的水利建设。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24567亿元,同比增长25.6%。从环比看,6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1.04%,市场似乎从中嗅到了什么。

      再从基本面看,7月中国经理人市场采购指数(PMI)为50.7%,连续四个月下降,降幅为0.2个百分点。对此,有观点认为,PMI降幅收窄,意味着经济可能触底反弹。似乎也有道理。6月PMI降幅高达1.1个百分点。但不管怎么说,当下经济的疲软是确凿无疑的。

      一些机构投资者在讨论下半年投资策略时,核心逻辑是认为下半年通胀将因翘尾效应而回落,货币政策会放松。但大家实际看到的似乎不是这样,6月CPI增幅高达6.4%,创下年内新高,7月CPI增幅市场也有悲观预期或将升至6.7%,还有一种估计认为8月10日是重要的加息窗口。如果说6月CPI增幅创新高是猪肉的责任,那么7月是糖价上涨,花生涨价,水产品因干旱和夏季休渔上涨,CPI又会有哪些新增的不确定因素呢?至少,目前还看不到太多CPI增幅回落的乐观信号。

      单纯从市场角度出发,若大盘本轮下跌400点,反弹200点,还算强势。如果反弹结束,下跌幅度等长,那么大盘就会跌到2400点附近。从市场情绪来看,成交量萎缩,增量资金进场意愿不足,基金仓位也从高位回落,显示主流机构对后市走势的判断极为谨慎。在上述分析框架下,得出“向下寻底”的结论,依据是比较充分的。

      如果纠结于市场的短期涨跌,就会忽略对趋势的判断。而策略研究,无论如何不能是短期行为。笔者在此再次重申,市场短期无趋势性机会,只要看看两市每日仅千亿出头的成交金额,就知道资金市场的取向了。

      (作者单位:中投证券资产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