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信息披露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高端装备制造锁定5大产业 海洋工程有望异军突起
  • 智能制造装备发展重点明确
    万亿市场蓝图初显
  • 卫星产业
    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  
    2011年8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特别报道
    高端装备制造锁定5大产业 海洋工程有望异军突起
    智能制造装备发展重点明确
    万亿市场蓝图初显
    卫星产业
    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高端装备制造锁定5大产业 海洋工程有望异军突起
    2011-08-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于祥明 ○编辑 衡道庆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面临广阔发展空间

      大飞机、大船、“蛟龙”深潜器、北斗卫星、天宫一号……“十二五”期间,在有关政策措施的大力扶持下,“中国制造”在“上天下海”等领域的发展有望取得更大突破。

      记者日前独家获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其中明确,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目标为国内市场满足率60%以上,较以往大幅增长。另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也已在征求意见阶段,有望在10月前出台,将对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据有关研究预测,目前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容量每年约为400亿到500亿美元。在我国,伴随着对海上油气等资源的开发投入,预计未来5年海洋工程设备市场规模每年都将超过500亿美元(约3000亿元人民币)。巨大的市场为相关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记者 于祥明 ○编辑 衡道庆

      高端装备制造锁定5大产业

      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航空、卫星、高铁、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装备5大产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发展目标被分别加以明确。

      “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是建设装备制造强国、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认为。

      张相木此前向媒体表示,计划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达到20%以上,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就最新消息来看,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战略重镇,其“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要更远大些。其中,海洋工程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将提升至60%以上,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到20%。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高端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是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张相木表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虽然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大国,但还不是装备制造强国。

      对此,业内专家直言,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急需的大量高端装备基本依赖进口,开发高端装备核心技术能力不足,基础配套件发展滞后,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既是时代机遇,也是现实挑战。

      “核心技术是钱买不来的,也是市场换不来的,必须靠我们自力更生。”高端装备领域的一位央企老总向记者直言,为掌握核心技术,作为企业必须舍得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给予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

      据记者了解,航空、卫星、高铁、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装备均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并将有针对各自特点的相关支持政策出台。

      

      海洋工程装备发展重点明确

      21世纪是属于海洋的世纪。仅以石油资源为例,中国海洋石油平均探明率仅为12%,海洋天然气探明率仅为10%,随着中国能源消耗的日益增长,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海洋这个“聚宝盆”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值得关注的是,海洋工程装备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已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而且还有专项规划。据悉,目前工信部牵头,正在研究制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子规划之一,也已经在征求意见。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争取《规划》早日颁布实施。

      根据《规划》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要突破海洋深水勘探、钻井等装备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促进产业体系化和规模化发展。

      记者还注意到,近日工信部、发改委就《规划》召开征求意见会,与会专家普遍认同《规划》所提出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专家们认为,“《规划》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很强的指导意义。”

      《规划》提出,“面向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以提高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突破深海装备关键技术为重点,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各类海洋资源开发装备的产业化,不断完善产业链”的发展思路。

      与此同时,要坚持“面向需求、突出重点,总包牵引、专业发展,合理布局、完善体系,依托骨干、培育品牌,着眼长远、增强储备”的发展原则。《规划》还提出了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未来发展重点也基本圈定。

      张相木透露,海洋工程装备要面向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以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为主要突破口,大力发展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制造业。围绕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储运以及海上作业与辅助服务等环节的需求,重点发展大型海上浮式结构物、水下系统和作业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及其关键设备与系统,掌握核心关键设计建造技术,提高总承包能力和专业化分包能力。

      海工装备市场空间巨大

      今年7月26日6点17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5057米水深,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这表明我国载人深潜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将为我国海洋资源探索奠定坚实基础,并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虽然目前整个船舶市场不景气,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却是前途远大,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包张静说。

      对此,国信证券研究员郑武在有关研报中分析说,“海洋石油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比例不断提高,待开发的海洋油气田数量远远超过正在建设的油气田,故需要更加庞大的钻井平台保有量,以支撑不断扩大的开发规模。预计全球海洋工程装备每年全球市场容量超过1000亿美元,并将长期保持增长。”

      另外,“我国30%以上的自升式平台已经超过30年船龄,由此产生安全隐患和钻井效率低的弊端,未来更新需求将逐步增加。钻井船在超深水领域比半潜式更有优势,未来占平台总量的比例将提升,对半潜式平台形成一定的替代。”

      郑武分析认为,“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市场机会众多,而我国海洋工程领域相关企业逐步具备了基础设计能力,并能够以总包形式制造先进的超深水钻井船,国际市场地位不断增强。

      他进一步分析,虽然我国海洋工程企业与韩国、新加坡企业相比,在项目管理、制造工艺、关键设备配套等方面仍有差距。但目前韩国、新加坡企业在手订单十分饱满,2013年订单数量接近2007-2008年顶峰水平,产能趋紧,“这有利于后续海洋工程订单转移到中国。”

      另有消息称,国内部分石油企业已获准于“十二五”期间在中国的近海大陆架和大陆坡再建设5000万吨石油产能,此举带动的海洋工程装备总投资将超过2500亿元。中集集团、中国船舶、振华重工等在内的众多企业有望从中分得一杯羹。

      

      全球平台利用率呈上升势头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目前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诸多变数、船市整体相对低迷的双重压力之下,海上钻井平台利用率仍呈上升之势。

      据统计,截至7月29日全球海上钻井平台利用率为78.7%,略有上升。具体来看,7月全球主要海上钻井设备的利用率(钻井驳船80%、钻井船74.6%、自升式76.2%、半潜式85.1%、钻井辅助船82.1%),与6月份相比,除钻井驳船外均有上升。

      “西北欧自升式船队使用率已连续7个月上升,目前在95%左右。中等水深半潜式船队利用率在连续6个月持平后,本月有所上升。全球对于深水钻井平台的需求依然强劲,船队利用率超过95%。”安信证券张仲杰说。

      记者注意到,6月海洋工程船市场新增订单为8.13万总吨、22艘;分别较5月份的4万总吨、10艘大增一倍多,足见市场的热度。

      对此,郑武分析指出,移动钻井平台的利用率直接反映了当前海洋油气开采的繁荣程度,全球自升式平台的实际利用率自2010年底以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中船集团有关负责人也直言,近年来各国加大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掀起海洋工程装备建设的高潮。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等高端海工装备市场需求火爆。我国船舶企业也紧跟市场变化,加大了海工装备的开发建造力度,并逐步获得国际市场认可,国际订单开始增加。

      根据ODS统计,截至2011年4月,中国共建造完成移动式钻井平台26座,其中有7座的客户是海外客户。

      2011年5月底,由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建造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正式命名交付。该平台投资额为60亿元,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工装备“重器”,可满足在世界各海域作业要求,是目前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上技术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产品。

      几乎与此同时,从巴西海域传来消息:由大连船舶重工建造的国内首座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已经正式投入油井钻探作业,经过实践检验,其技术性能完全达到设计标准。

      “目前中国企业共有31座移动平台在手订单,其中自升式平台14座、半潜式9座、钻井船5条,分别占全球订单总量的21%、33%和10%,另有3座为辅助平台。所有在手订单中,预计只有7-11座的所有者为国内企业,表明中国企业逐步为国际市场所接受。”郑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