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产业纵深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能源前沿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期货
  • A6:市场·资金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对话录之七:
  • 东方红资产管理陈光明:
    券商集合理财重在打造投资管理能力
  • 资产管理行业方兴未艾 券商集合理财欲分一杯羹
  •  
    2011年8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T8版:钱沿广角 上一版
     
     
     
       | T8版:钱沿广角
    对话录之七:
    东方红资产管理陈光明:
    券商集合理财重在打造投资管理能力
    资产管理行业方兴未艾 券商集合理财欲分一杯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东方红资产管理陈光明:
    券商集合理财重在打造投资管理能力
    2011-08-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唐真龙

      在国内资产管理行业中,券商集合理财属于新兵,不过它也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与公募基金近三年发行规模踟蹰不前不同,追求绝对收益的券商集合理财发展势头迅猛,发行量已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正成为理财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作为国内首家券商系资产管理公司,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简称东方红资产管理)刚刚走过一年的历程。针对券商集合理财的发展和定位等问题,本报记者对东方红资产管理总经理陈光明进行了专访。

      ⊙记者 唐真龙

      上海证券报:作为国内首家券商系资产管理公司,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经走过整整一年的历程,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公司主要在哪些方面做了努力?有何具体变化?

      陈光明:去年7月,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过去一年里,我们完成了从原东方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总部到子公司的顺利转变,建立了独立的后台风控部门、组织架构,实施了公司化管理。具体而言,我们建立起了市场化的激励制度,有利于打造一支一流的人才队伍。

      东方红系列产品长期投资业绩还不错,主要来源于公司长期稳定的投研团队,我们团队成员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稳定度,核心成员大部分都是一毕业后加入团队并工作至今,投资团队平均证券从业时间超过10年。同时,我们希望建立可复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早在2007年我们就开始陆续从著名高校挑选潜质与专业俱佳的毕业生进入,以传帮带方式“手把手”带着他们成长,让他们感受团队共同的理想与目标,并给予新成员足够的成长时间,不要求在最初两年为团队做出贡献,经过几年持续努力,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已基本建成。而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将为人才队伍长期建设打好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加盟。今年我们就从华尔街引进了经验丰富的量化投资人才,组建了量化投研团队,目前已开始相关量化产品的设计工作。

      此外,成立子公司后开始建立自己独立的品牌。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对于资产管理业务而言,客户的信任至关重要,而这种信任主要源于长期、稳定的投资业绩。公司旗下东方红系列产品在行业内认可度较高,母公司及公司员工,甚至一些基金经理都购买或曾购买过我们的产品,我们也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从长远发展看,品牌十分重要。成立子公司后我们加大了品牌建设力度,以便让更多的人知道“东方红”,让他们了解我们,了解我们的团队、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梦想,并建立更多的信任。

      上海证券报:目前国内高端理财市场方兴未艾,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对这一市场的争夺也异常激烈,除了券商集合理财之外,还有私人银行、信托等,您认为券商集合理财的优势何在?如何打造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陈光明:券商集合理财行业是一个追求绝对收益的行业,只有获得规定比例的正收益,管理人才能提取业绩报酬,这一模式本身具有一定优势,相对公募基金而言,券商集合理财与阳光私募更相似。但与私募比,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最核心的中介机构之一,更为贴近客户、贴近上市公司、贴近市场,这客观上有助于形成自己的优势,比较容易建立起出色的投资管理队伍,获得比较高的投资管理业绩。

      作为一个团队,我认为它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出色的投资管理能力,业绩好、品牌好;二是产品创新能力,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如果能做好其中的一点都是优秀的公司。下一个十年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肯定会不断丰富,我们将在巩固权益类产品业绩优势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积极拓展创新业务,提供多领域、多方位的投资理财解决方案。

      短期来看,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发挥在股票投资上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会去做一些创新,不断拓展业绩范围,比如开发量化产品等。以近期获批的东方红-新睿1号为例,这是券商集合理财行业首只专门投资于定向增发的产品,让普通投资者获得间接参与定向增发的机会,分享相对较高的投资收益。此外,我们未来还会做一些现金类的产品,诸如保本类、另类投资等等也都将会涉及。无论是哪一块业务的创新,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与过去十多年来注重业绩也是一脉相承的,一定是在确保业绩的背景下,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成为受人尊敬的一流资产管理公司。

      上海证券报:今年以来,股市一直比较低迷,在这样低迷的市场行情中,从股市赚钱的难度非常大。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您觉得目前投资者应该如何配置股票类资产?

      陈光明:就我个人来讲,我是一个逆向的、偏长期的价值投资者,一只股票常常会拿三到五年,比如伊利股份6、7块时拿到现在,烟台万华等一批个股也是拿了很多年。投资决定都是建立在对上市公司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看重成长空间,并不断根据现实情况做出修正。

      目前市场确实不太乐观,我们要做的是回避风险,抓住机会。在遵循基本原理的同时,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找到确定的东西,并尽量把握住自己确定的东西做出判断。如果市场比较难判断,这时要做的可能就是精选个股。我喜欢拉长时间来看投资,这样更容易找到确定性的东西,容易对公司未来的成长性做出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合理估值,当然这些都是在对企业有深刻了解的前提下做出来的。对于短期因素触发的投资机会,我一般不会太关注。如果一家公司具有长远的发展潜力,那么可以用时间来换,比如现在买的股票肯定是为了明年赚钱做准备的。

      就团队而言,我们一直鼓励投资经理发挥各自特长,形成每个人独立、完善的投资逻辑框架,绝不强求每个投资经理风格的统一,但由于团队成员相处时间较长,很多判断标准和思路会趋近,比如2009年我们一致没有买入地产股,从而避免了调控后的下跌,我们也常常发现大家选股不同,但年终的业绩相差不大。

      关于我们团队的选股标准,会更喜欢选择“幸运的行业+能干的管理层+合适的价格”三者兼具的公司,比如偏爱成长性确定的个股,行业选择上则更偏重“大消费”。其实,我们在2009年时还配置了地产、有色等行业个股,我们预计“四万亿”投资将对经济拉动很大,但到了2009年中期我们开始全面转型,开始从周期品转为消费品及新兴产业。事实上,中国经济自2007年起开始转型,2008年金融危机打乱经济转型,但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来看,近年来投资在GDP中的占比已到了顶峰,出口也很难上去,唯有消费可以期待。转型将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其中蕴含着较多确定的投资机会,比如从国人生活方式转变来看,就可从消费领域、技术创新等领域寻找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