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降级风暴席卷风险资产 环球货基再现资金流入潮
  • 地方债务仍在安全区 优化结构和偿还方式才是问题核心
  • 供需两旺资金面维持宽松
  • 债市迎来最佳投资良机
  • 一年央票小幅加码
  • 融资余额增速放缓
    信用交易进入敏感期
  •  
    2011年8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A5版:市场·资金 上一版  下一版
     
     
     
       | A5版:市场·资金
    降级风暴席卷风险资产 环球货基再现资金流入潮
    地方债务仍在安全区 优化结构和偿还方式才是问题核心
    供需两旺资金面维持宽松
    债市迎来最佳投资良机
    一年央票小幅加码
    融资余额增速放缓
    信用交易进入敏感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融资余额增速放缓
    信用交易进入敏感期
    2011-08-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钱晓涵 ○编辑 梁伟

      ⊙记者 钱晓涵 ○编辑 梁伟

      

      刚刚过去的一周,A股信用交易市场的波澜不惊。沪深交易所公布的统计信息显示,截至上周末,两市融资余额为324.44 亿元,融券余额为2.513亿元,较前一周变动分别减少0.14%与增长5.37%。到目前为止,A股信用市场融资交易活跃度远超融券交易的现象仍未发生改变。

      上周融资余额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是金融服务(107 亿)、有色金属(45.7 亿)、采掘(30.2 亿);融券余额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是食品饮料(0.7 亿)、有色金属(0.38 亿)、金融服务(0.36 亿)。

      值得关注的是,进入8月份以来,A股市场融资余额的增长势头有所放缓。8月1日,沪深两市合计融资余额322亿元,此后的9个交易日,两市融资余额最高升至326亿元,日平均高余额325亿元,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而此前的几个月,沪深两市融资余额几乎是月月“飙升”。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两市月末融资余额金额分别为144亿元、165亿元、208亿元、240亿元、256亿元、271亿元、319亿元,月均增幅分别达15%、26%、15%、7%、6%、18%。但进入8月以来,两市融资余额仅仅增长了6亿元,增幅不足2%。

      业内人士分析,两方面原因导致A股市场的融资买入金额增幅放缓。第一,融资交易成本不断提高,长线资金望而却步。对于大型券商而言,融资交易可以极大程度地盘活自有闲置资金,享受丰厚的息差收入,这也是今年上半年,两市融资余额实现翻倍增长的重要原因。

      由于融资余额是每天收盘后未平仓的股票市值,最能反映出长线资金融资做多的规模。但是,随着央行不断加息,长线融资交易的成本已经变得非常高。目前,开展融资融券试点交易的券商普遍采取央行基准贷款利率加三个点的费率向客户收取融资费。市场人士指出,连续加息之后,长线融资成本较高,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投资者融资的热情,这是融资余额增幅明显放缓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8月以来全球股市动荡,投资者对于股市未来预期不明,也影响了大资金融资做多意愿。“现在美国债务及经济复苏和欧洲债务问题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不少投资者在疑惑,股市最近几日反弹是否属于超跌反弹。A股市场虽然最近几天出现反弹,但有没有完全见底,还很难说。”某券商上海营业部经理告诉记者,对于激进的投资者,营业部建议其可用少量仓位进行融资买入交易,而对于稳健型投资者,营业部则建议其观察等待。“业内基本都是这个想法,融资交易余额的增速放缓,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融资余额增幅变慢,并不代表融资融券交易的活跃度下降。本周,包括五粮液、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盐湖股份、中煤能源、中国平安、海通证券、特变电工、双汇发展、深圳能源、泸州老窖、交通银行、金地集团、中信证券、华侨城A、金融街、云南白药、光大证券在内的18家融资融券交易标的公司披露半年报,这为偏好日内交易的投资者创造了较大的腾挪空间。

      “半年报超预期,投资者就融资做多;反之,就融券做空。”业内人士预计,在两融标的股的半年报密集披露期,日内信用交易的活跃度将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