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要回到利率政策上来
⊙韦军亮
8月4日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突然加快,短短5个交易日,连续突破5个关口,收于6.40以下,累计升值0.67%,创今年1月10日以来的新纪录。
从此前一段时间的一年期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市场(NDF)和远期市场来看,人民币升值预期稳定,并无投机冲击的迹象。另外,本轮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对美元指数亦步亦趋,近期美元并无明显贬值的迹象,因此,归因于美元疲软亦缺乏说服力。不过,从稍早时候在河南郑州召开的央行分行行长座谈会上似乎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根据会议纪要,央行高调警示政策松动可能造成物价反弹的风险,为此建议要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管理等工具组合,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这一看法,在12日央行公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再次被确认。
但央行的政策腾挪空间很小。一则,加息很难。距上次加息时隔不到一月,若加息频率猛然加快,势必增加超调的风险,更何况央行也还需要时间来评判上一次加息的效果。二则,准备金率似也不宜上调。虽然货币市场资金成本已然回落,但仍处在相对较高水平,资金供求平衡依然比较脆弱。况且准备金率已屡创新高,继续上调的空间不大。上一周公开市场继续净投放440亿元,也未见有新举措。如此看来,汇率政策或许就成了央行可以大有作为的工具。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升值来应对高通胀,是否合适?这首先取决于对本次通胀原因的判断。虽然外界因素众多,但笔者以为本轮通胀是典型的货币泡沫,而非“结构性上涨”。中国的消费品基本上都是自产,国外泡沫只能搭载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等大宗贸易货物才能影响中国,而泡沫溢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PPI。但通过对PPI和CPI关系的仔细研究发现,PPI对CPI并不具有领先优势,经常还是滞后的(如2004年和2007至2008年通胀期间)。还有,就是热钱涌入,赌人民币“牛气冲天”。从外汇占款口径来看,年初以来,热钱流入规模呈持续递减之势,整个外汇占款也是一样。但由于外管局监控力度强化,热钱进出的“买路费”也增加,势头似也在减弱。
所以,依据本轮通胀的构成和特点,希望通过升值来应对,想来是没有号准脉。无论如何,从 “工具与目标相匹配”的原则出发,通过汇率政策来调整国际收支的效果最佳,而目前的通胀只是手足之痒,国际收支持续失衡才是心腹大患。因此,笔者以为,反通胀,还是要回到利率政策上来。
退一步讲,即使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抬升我国的通胀率要负主要责任,那通过 “人为”的、短暂的加速升值是否就能缓解当下的通胀之势呢?对此,各方是不无争议的。汇率政策发挥“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前提是,汇率的自由浮动,起码要是允许波动区间有很大的管理下的浮动,而眼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实际上是“高度干预的、窄幅的、单边升值”,未来的目标还是随机的。显然,以人民币目前的汇率形成机制,不足以隔断外来通胀的传染。再从当今主要新兴市场的情形来看,本币对美元升值,对抑制本国通胀的作用并不稳定,而且基本上都是因为采取了连续的加息行为,通胀才得以控制。可见,本币升值可以作为反通胀的辅助手段,但难以独当一面。
因此,汇率政策目前的要旨,不是救“通胀”之火,而是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将完善基于市场供求的、宽幅区间波动的管理浮动汇率作为当务之急。
(作者系渤海保险资金运用部宏观与策略分析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