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司
  • 10:公司纵深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期货
  • A6:市场·资金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淡季”来临 紧盯CPI巧理财
  • 加息预期催生策略变化 中长期限为“标配”
  • 危机下
    黄金货币职能正回归
  •  
    2011年8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T7版:钱沿聚焦 上一版  下一版
     
     
     
       | T7版:钱沿聚焦
    “淡季”来临 紧盯CPI巧理财
    加息预期催生策略变化 中长期限为“标配”
    危机下
    黄金货币职能正回归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淡季”来临 紧盯CPI巧理财
    2011-08-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金苹苹

      ⊙记者 金苹苹

      

      8月以来,上半年一度热闹非凡的银行理财市场开始进入“淡季”。加上全球金融市场动荡,CPI依然高企,令不少投资者无所适从。如何准确把握金融脉搏,让手中的财富在有效运作起来的同时兼顾风险,并使得投资收益能跟上物价上涨的脚步,成为当下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超短期产品“隐退”

      近期,随着监管层对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进行风险提示后,银行理财市场出现了新动向——据记者观察,在6月底大量涌现的高收益超短期理财产品,正从市场“隐退”。

      “与前两个月相比,目前市场上发行的3—7天的超短期产品数量确实少了很多。”交通银行理财师李吉表示,“但是那种投资期限在14天左右的产品的发行量没有明显的减少。”据普益财富的最新统计,在上周发行的理财产品中,投资期限在1个月至3个月(含)期理财产品发行数为84款,在所有期限产品中市场占比是最高的,达到了34.57%;1个月(含)以下期产品共发行了72款,比前一周发行的84款减少了12款。

      针对这一现象,有商业银行资深产品经理对记者表示,近期银行发行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减少,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首先是因为监管方面的原因,使得银行理财产品为了达到存贷比要求而发行的‘冲时点’产品减少;其次也是因为近期新股收益率有所提高,部分此前选择用银行理财产品作为避险工具的资金再次回流股市,使得市场上的投资需求有所减弱。”

      事实上,进入7月份以来,银行理财市场就呈现出“淡季”态势,最明显的就是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出现一定的下降趋势。银率网发布的7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月报显示,6月29日至7月28日,各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1809款,环比下降4.9%。数据同时显示,7月份短期产品发行1622款,环比下降3.7%;中期产品发行149款,环比下降10.2%;长期产品发行29款,环比下降27.5%。对此,银率网分析师认为,由于6月下旬银监会在理财业务会议上要求商业银行立即整改现存的六项违规操作,此项要求限制了同业存款存放本行、购买他行理财产品、投向政府融资、绕过信托做信托受益权产品、委托贷款理财产品、票据资产理财产品的发行,因此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有所回落。

      紧盯CPI理财

      虽然进入“淡季”,但理财师提醒投资者,面对高企的CPI,依然要认真梳理自身的理财计划,及时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而理财。

      李吉提醒投资者,在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投资者需要一个指标作为理财计划变更的“参照物”。“CPI就是这么一个比较靠谱的‘参照物’。”李吉分析指出,作为一个先导性指标,CPI的变化牵动着很多政策的变动。“尽管现在CPI仍然居于高位,但是目前也有观点认为,四季度CPI涨幅可能下行,届时货币政策或许会有调整。”

      故而,李吉建议投资者密切关注CPI的变化情况,一旦CPI涨幅出现环比下降的情况,“或许就是理财策略应该调整的开始。”而在目前,他建议投资者可以适当对资金配置进行调整。“目前的市场利率比较高,所以稳健型投资者可以选择一些投资期限稍长的理财产品,这些为数不多的投资稳健且预期收益适中的产品,比较适合帮助投资者锁定目前的较高产品收益。”不过对于激进型投资者来说,李吉则建议可以在CPI逐渐回落的过程中,逐步配置风险类资产,“比如可以增加权益类投资”。

      至于具体品种,除了股票投资之外,基金和债券相关投资品都是不错的选择。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理财师施兰提示投资者,现阶段股市虽然仍在震荡,但投资者可以密切关注一些目前发行或获批的具有独特产品特性的主题基金。因为主题投资的特点在于,它并不按照一般的行业划分方法来选择股票,而是将驱动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某个因素作为“主题”,来选择地域、行业、板块或个股。这两年的震荡市场格局中,多空博弈更多地表现为板块性机会,而且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继续深入以及相关政策的扶持,不少符合国家产业振兴发展方向的板块和行业依然存在不少机会,这就为主题投资提供了机会。因此,目前投资者可重点关注主题投资基金,以获取主题投资挖掘出的结构性机会,从而获取良好的收益。

      此外,姚兰也指出,2011年的债券市场,机会正逐渐大于风险。在债市风险得到一定程度释放后,投资者可以适当参与国债以及债券型基金的购买,以获取纯粹的债券票面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通胀。

      对于追求低风险和稳定收益的投资者而言,无论是凭证式国债还是记账式国债,都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随着利率的不断提高,这一优势将更加明显。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锁定相对较高或者最高的利率收益。而债券型基金在经历了央行的多次加息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也开始迎来了新一波的行情。有市场人士预计,目前市场的波动程度已较充分地反映了市场对未来政策调控的预期,故而即使未来升息,债市或都不会出现特别大的波动。不过由于通胀水平短期内仍较高,紧缩政策也仍然会持续一段时期,所以短期内债券市场仍会在底部进行波动,当前是投资债券型基金较为理想的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