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司
  • 10:公司纵深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期货
  • A6:市场·资金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淡季”来临 紧盯CPI巧理财
  • 加息预期催生策略变化 中长期限为“标配”
  • 危机下
    黄金货币职能正回归
  •  
    2011年8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T7版:钱沿聚焦 上一版  下一版
     
     
     
       | T7版:钱沿聚焦
    “淡季”来临 紧盯CPI巧理财
    加息预期催生策略变化 中长期限为“标配”
    危机下
    黄金货币职能正回归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加息预期催生策略变化 中长期限为“标配”
    2011-08-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王媛

      ⊙记者 王媛

      

      已经7周岿然不动的1年期央票利率在本周二突然上涨8.5个基点,令市场的加息预期再次发酵。面对7月份仍创新高的CPI增幅,业内人士分析,即便加息再度来临,本轮加息或将宣告进入尾声,在此背景下,原先“买短不买长”的理财投资策略应及时调整,6个月—2年期的理财产品应为投资者的“标配”。

      自去年10月以来,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已经连续上调5次,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由本轮加息前的2.50%上调至目前的3.50%。面对持续的通胀及存款长期负利率影响,银行存款吸引力下降,各类理财产品发行却迈入“快车道”。

      本月12日,央行在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截至2011年6月末,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为3.57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存款余额(78.6万亿元)的4.5%,比上年末增加8000多亿元。

      在上半年理财产品的急剧扩容大军中,除了超短期理财产品,6月期限以下的理财产品曾为一度的“主力军”。在前四次加息之前,理财分析师当时大都建议投资者,由于对未来加息的预期强烈,持有短期理财产品为上策,故而6月期以下的产品受到欢迎。

      但这种现象在近期却发生了悄然的变化。据银率网统计显示,8月份第一周,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出现分化,短期产品预期收益率水平回落,中长期产品预期收益率水平上升:投资期限小于1个月的预期收益较上周下降0.2个百分点;投资期限1年以上也较上周增长0.8个百分点。

      “在加息进入尾声的情况下,理财产品建议配置6月期至2年的品种。”某国有大行理财分析师告诉记者。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欧美债务危机笼罩之下,市场预期央行货币紧缩政策将有调整,1个月及以下期限资金利率甚至回到年初水平。受此影响,短期票据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难有亮点,但长期理财产品则是当下首选。

      此外,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仍要特别关注产品的投资方向。一些高预期收益率产品的投资方向,除了稳健的货币、债券市场,还包含高风险投资工具,如金融衍生工具、股票、基金、新股申购等。虽然这类产品在投资高风险投资工具时有一定的比例限制,但与仅投资于货币及债券市场的产品的风险等级相比仍有很大区别,若忽视潜在风险,可能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的产品。

      在投资对象上,有业内资深理财师建议,由于目前海外金融市场仍在动荡,欧债危机仍不明朗,大宗商品价格难免波动,投资者应避免选择挂钩大宗商品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此外,若选择信贷资产类的产品,信托类产品也要选择有足够担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