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调查·产业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请善待战略新兴产业融资
  • 全盘估量经济态势,加息依然可行
  • “另类清盘”促人“另类思考”
  • 进口饥不择食 劣质矿石乘虚而入
  • 欧元体系正在逼近最危急关口
  • 出口企业蜕变之痛——“弱周期大转型”系列之二
  •  
    2011年8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请善待战略新兴产业融资
    全盘估量经济态势,加息依然可行
    “另类清盘”促人“另类思考”
    进口饥不择食 劣质矿石乘虚而入
    欧元体系正在逼近最危急关口
    出口企业蜕变之痛——“弱周期大转型”系列之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请善待战略新兴产业融资
    2011-08-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梅新育

      梅新育

      在成本上升压力下,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是中国制造业突围的必由之路;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又离不开较大规模的融资投入。笔者将战略新兴产业划分为“全新”产业和“半新”产业两类:前者在全世界都属于新兴产业,因此在该领域还不存在已占据显著优势的垄断寡头,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后者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既有产业,但在我国该项产业相当弱小,而国外巨头优势显著。一般而言,由于技术相对成熟,企业竞争更多地需要靠规模效益和规模经济取胜,市场上已经形成了垄断竞争的寡头,“半新”产业的资金门槛更高,如液晶面板之类既有产业的上游基础产品便是如此。

      我国早已跃居世界最大电视生产国和出口国,从账面统计看,平板电视也已成我国电视机生产和出口的主导产品。但我国并未掌握最核心的液晶面板(占液晶电视成本70%以上)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这些环节目前主要为日韩骨干企业所控制。他们因此占有了上下游一体化的优势,并因此赢得了相当大的品牌优势。由于我国电视机厂商液晶面板供应高度依赖海外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中经常感受到海外供给掣肘,要么供给数量不足,要么肆意抬价而吞噬下游整机厂商利润。

      为扭转企业液晶面板等关键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我们需要发展自主高清世代液晶面板等上游基础产品,而切入上游基础产品生产环节,通常需要高强度持续投资,在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的IT和家电业,这尤为突出。生产8.5代液晶面板的TCL华星光电项目投资总额高达245亿元,其中仅设备投资就超过160亿元,相当于其两千员工人均设备投资800万元。何谓资本和技术密集?到这类企业看一看就能取得直观的感受。而在越南、印度等国尽力赶超中国的背景下,无论要承担多少风险,中国制造业都必须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

      在赶超者的工业化进程中,政府直接的股本投资从来就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始终在努力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财政投融资体系就是其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成立于2001年的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深超科技”),就是代表深圳市政府扶持集成电路及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发展的运作载体,承担着有关高新技术重大项目的借款及使用、代建厂房以及招商引资和项目前期的一系列工作。近年来,深超科技参与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的产业政策、机构设置、运作模式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提出了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范围界定为集成电路产业和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的构想。在实际投资项目方面,深超科技公司也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如国家“十一五”规划和863计划重点发展及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高科技项目深超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一期工程投资15亿美元,就由深超科技与海外创投共同投资;在2009年11月成立的华星光电项目中,TCL集团和深超投资最初各出资5亿元,然后双方又在去年1月和3月两次增资。

      尽管如此,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所需的资本投入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投资解决,大部分仍然需要从市场上筹集。在理论上,战略新兴产业有条件更多地依靠资本市场完成融资。然而,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抵触巨额融资项目的思维根深蒂固,其结果是需要高强度持续投资的战略新兴产业项目经常被斥为“圈钱”而备受市场参与者歧视,以至于上述思路有落空之虞。其实,从长远来看,中国证券市场需要一批优质大盘股作为支柱,投资人为了更好地保障自身利益,也需要推动优质蓝筹股公司成长,因此,不宜单纯从短期资金和股价压力出发而对大规模融资一概斥之为“圈钱”。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部分是由于客观原因,部分是由于当时股市投资者强烈反对在A股市场发行大盘股,结果是国内优质蓝筹股多数在海外市场上市,海外投资者轻而易举地分享了中国概念资产大幅度增值的收益,内地投资者这才如梦方醒,转而强烈呼吁红筹回归。

      2003年8月,上市仅一年多的招商银行宣布拟发行100亿元可转债的再融资计划,融资超出其新股首发规模,成为当时沪深市场规模最大的再融资案,遭到基金经理的联合抵制和抨击。许多投资者疯狂抛售,致使其股价短期内连续下滑,在上千家上市公司中跌幅一度排名第21位。但招行通过再融资取得了长足发展,从2004年到2006年,招行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1.44亿元、39.30亿元和71.08亿元。直到现在,招行仍是中国业绩最好的商业银行之一。

      这应该算作是为短期蝇头小利而牺牲长期重大收益的失误。审视历史,为避免重演此类失误,中国制造业升级和股市投资者的利益需要统一起来,资本市场和实业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