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短期还是中长期,中国宏观经济都有足够的向好资本,尤其是制度红利,留下了进一步改革的空间。然而,通胀却是实实在在的危险,指望在维持负利率的同时遏制通胀,近于缘木求鱼。如果现在加息,并不会打击经济,反而可能会因降低大企业的低效投资需求而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饥渴。
刘 宇
2011年注定是个不寻常的年份。在已经过去的大半年里,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及欧、美两大经济体的债务危机一直牵动着全球金融市场的神经,致使从股市、期市到大宗商品市场,行情全都在剧烈震荡之中。对于中国来说,面对外部环境的持续动荡,通胀治理、经济增长、结构转型三重目标如何兼顾,成了异常严峻的挑战。近日,关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说法此起彼伏,连准确预言了次贷危机的“末日博士”鲁比尼也再次发出了警告。当此特殊时刻,需要我们厘清形势,妥善应对。
从外围来看,美国国债虽然避免了短期违约,但两党在债务谈判过程中表现出的冒险精神着实让世界吓了一大跳,作为惩罚,标普下调了美国主权债务信用评级,未来,美国债务危机余波还将持续发酵,不仅将对全球金融市场走势产生影响,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
其实对于美国来说,更具决定性的因素还在于美国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稍稍让人宽慰的是,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经济表现还不算太糟糕,尤其是7月全美非农就业数据好于市场预期,失业率没有继续下滑,还表现出向好迹象。其他一些先行指标,如PMI、商品零售数据也表现尚可,经济回升前景从上月的一片阴霾逐渐转向多云。
但欧债危机前景依然莫测,从最初坚决阻止希腊债务危机演变为真实的债务违约,到最近欧盟放松口气,暗示允许希腊出现部分程度的债务违约,希腊债务危机眼看着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更糟的是,作为欧元区第三大和第四大经济体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情况也岌岌可危,目前意大利长期国债收益率已超5%,一旦评级机构下调意大利主权信用评级,则国债收益率将不可避免大幅上升,从而超过意大利政府所能承担的5.7%左右的上限,迫使意大利主权债务违约。欧债危机继续演进,将使欧洲不得不面临要么迅速开始财政一体化,要么解散欧盟的两难选择。无论哪种情况,都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外围经济确实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势必对中国经济外部需求造成牵制,进而对中国整体经济表现产生不利影响。在一定时期内,这些不确定性难以消失,但如以此为由,转变中国当前调控思路,放松货币信贷,将会铸成大错。
中国宏观经济勿需过虑。从一年以内的短期来看,主要先行指标提示经济依然健康。7月制造业PMI数据下降趋缓,数个细分指标开始转好,而非制造业PMI数据则强势反转,表明中国经济动能仍在。6、7月顺差快速增加,累计超过500亿美元,考虑到欧美债务危机因素,可以判断其中应有相当部分是通过贸易方式流入中国的避险资金,可贸易产品的实际净出口应当不会太多,结合6、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1%和14%的较快增速,反证出中国内需情况尚佳。此外,投资增速保持高位,尤其是私营部门投资增速超过30%,这是一个重要的积极信号。
若放长眼光,估摸未来3到5年的发展态势,即便由于全球经济再平衡而导致中国经济外需前景持续黯淡,但随着国内消费潜能逐渐释放,中西部经济赶超局面日益明朗,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等新的经济驱动力将会抵消外需不足、人口红利减少等不利因素效应,新的增长动力同时也有助于中国推进结构转型,提高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
若再放在10年以上的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也依然有足够的向好资本,笔者以为,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同时,中国制度红利的套现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性长期动力。所谓制度红利,也就是进一步改革的空间。过去三十余年经济增长的实现,本质上是渐进改革形成了对经济主体的正确激励,使得经济参与者不断加大各类要素投入的力度。站在当前的时点上,中国依然有大量的体制性改革需要推进。国有垄断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就是显例,通过市场化改革,激发企业家精神,推动效率的提升,是中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刚性需要和内生动力。
然而,通货膨胀却着实需要谨慎应对。用短期视角看,通胀是种危险倾向,尽管下半年通胀水平可能会有所回落,但通胀压力不会消失,未来几年内,通胀可能都会如幽灵一般徘徊于中国经济上空。这不仅在于货币数量基数过于庞大且还在不断增长,更在于人口红利结束背景下劳动力成本的跃升,以及收入分配改革下资本要素报酬比例降低后企业内生的提价冲动,再有,资源税制改革也有推高物价水平的风险。鉴于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导致发达经济体利用财政资源刺激经济的空间大大缩小,货币政策将担当起提振经济的主要责任,全球将继续保持高流动性格局,因此,即便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大宗商品价格也将居高不下,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会长期存在。
未来尤其需要防范经济体的基本面与政策之间的共振导致类似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那两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深度性通胀。而与那时候不同的是,如果现在中国经济出现15%甚至10%以上的通胀,硬着陆将不可避免,未来通过改革继续提高长期经济增长潜力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陷入拉美发展陷阱绝非危言耸听。
通胀猛于虎,小觑不得。抛却公平与否不谈,在内生性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指望在维持负利率的同时彻底遏制通胀,近于缘木求鱼。尽管下半年通胀形势可能会有所好转,但它始终未曾走远,并很可能会在下一次回头时以更加生猛的姿态撼动中国经济的根基。为此,笔者以为,现在加息,并不会打击中国经济,反而可能会通过降低大企业的低效投资需求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饥渴。加息也不会带来热钱流入的狂潮,因为纯粹的利率套利不是热钱流入的主要动机。
(作者单位: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