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调查·产业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请善待战略新兴产业融资
  • 全盘估量经济态势,加息依然可行
  • “另类清盘”促人“另类思考”
  • 进口饥不择食 劣质矿石乘虚而入
  • 欧元体系正在逼近最危急关口
  • 出口企业蜕变之痛——“弱周期大转型”系列之二
  •  
    2011年8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请善待战略新兴产业融资
    全盘估量经济态势,加息依然可行
    “另类清盘”促人“另类思考”
    进口饥不择食 劣质矿石乘虚而入
    欧元体系正在逼近最危急关口
    出口企业蜕变之痛——“弱周期大转型”系列之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另类清盘”促人“另类思考”
    2011-08-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桂浩明

      ⊙桂浩明

      

      日前,有一家证券公司发行的股票型理财产品因为被大量赎回,存续份额低于原定最低标准,触发了终止交易的条款而清盘了。理财产品清盘,在如今并不是什么新闻。但该款产品被清盘还是值得说说的。因为这款理财产品并未出现大量亏损,相反,在今年这样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仍然取得了较大的正收益,是少数几个给持有人带来盈利的产品,运行得还相当好。但正因为如此,不少持有人在庆幸自己在逆势中还能够赚钱的同时,选择了“落袋为安”。结果使得这款表现不错的理财产品被迫提前结束。理财产品因为这样的原因而清盘,应该说不多见,可以说是一种“另类清盘”。

      有人说,出现这种“另类清盘”,表明投资者不成熟,缺乏进入资本市场的勇气,不敢参与,甚至还“赢不起”。这样说当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在笔者看来,事情恐怕未必这么简单。有投资者就表示,现在市场上并没有所谓的“常胜将军”,在调整市道中,的确会有一些机构做得不错,在行情震荡下还能盈利。但是,如果市场状况变了,进入了上升或者下跌市道,这些机构就未必能及时适应了,很可能就会做得很差。这几年,人们看到了太多的公募与私募基金,曾经业绩骄人,可转眼就落花流水。这里的原因在于,不少机构只习惯在一种市场格局下操作,条件一变就无法应对了。说到底,这还是由于市场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盈利模式。因此,看到某个机构掌管的理财产品现在有盈利,就自然会担心这种盈利能否长久。一旦感到没有把握,就会考虑赎回。毫无疑问,这些投资者其实是真正理性的。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资本市场客观存在的一个巨大缺陷。

      大约十多年前,管理层就提出要“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这个愿望很好,也的确对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念叨起2004年前后的“五朵金花”行情,这应该说是沪深股市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兴起价值投资的理念。但曾几何时,人们又遗憾地发现,这样的理念已很难在市场上找到实践机会了。因为还没有等这朵“时间的玫瑰”开放,疾风骤雨就把它吹断打折了。现实问题是,这么多年来,市场行情起伏,热点多变,但却没有一条主线,这自然也就没有可能围绕它形成相对稳定的盈利模式。即便有了股指期货这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但也因为受到多种制约而无从真正发挥作用。现在,市场上号称“对冲”操作的理财产品也不算少了,但客观上却并没有出现真正适合对冲操作的交易环境,以致所谓的对冲交易,也就变成了以赚取微小差价为目的的高频交易。显然,时下市场大大小小的机构与个人投资者,从投资理念到操作手法,其实都差不多,于是也就只能是靠天吃饭。那些操作相对成功的机构,并非有什么特殊理念,更多只是操作者的性格与手法之所然,比较适合某种投资环境而已。当人们承认了这样的现实以后,也就不由得会认同“另类清盘”的合理性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出现“另类清盘”,毕竟还是因为缺乏良好的投资环境。自股改基本完成以后,沪深股市的发展重点放在了金融创新和扩大融资规模上,在这两方面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培育正确的投资理念,形成理性投资的氛围方面,相对就做得较少了。而且,就市场建设本身而言,一方面发展速度很快,“硬件”上得很多,但“软件”却上得不多,成为明显的短板。在某种程度上,过快的发展引发了诸多的不适应,也影响到了价值投资理念的推进。也许,通过某种制度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另类清盘”的出现,但是只要无法形成真正的盈利模式,股指的良性发展就仍然会受制约。显然,“另类清盘”留下了太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者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