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特别报道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调查
  • A8:广告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B125:信息披露
  • B126:信息披露
  • B127:信息披露
  • B128:信息披露
  • B129:信息披露
  • B130:信息披露
  • B131:信息披露
  • B132:信息披露
  • B133:信息披露
  • B134:信息披露
  • B135:信息披露
  • B136:信息披露
  • B137:信息披露
  • B138:信息披露
  • B139:信息披露
  • B140:信息披露
  • B141:信息披露
  • B142:信息披露
  • B143:信息披露
  • B144:信息披露
  • B145:信息披露
  • B146:信息披露
  • B147:信息披露
  • B148:信息披露
  • B149:信息披露
  • B150:信息披露
  • B151:信息披露
  • B152:信息披露
  • B153:信息披露
  • B154:信息披露
  • B155:信息披露
  • B156:信息披露
  • B157:信息披露
  • B158:信息披露
  • B159:信息披露
  • B160:信息披露
  • B161:信息披露
  • B162:信息披露
  • B163:信息披露
  • B164:信息披露
  • B165:信息披露
  • B166:信息披露
  • B167:信息披露
  • B168:信息披露
  • B169:信息披露
  • B170:信息披露
  • B171:信息披露
  • B172:信息披露
  • B173:信息披露
  • B174:信息披露
  • B175:信息披露
  • B176:信息披露
  • B177:信息披露
  • B178:信息披露
  • B179:信息披露
  • B180:信息披露
  • B181:信息披露
  • B182:信息披露
  • B183:信息披露
  • B184:信息披露
  • B185:信息披露
  • B186:信息披露
  • B187:信息披露
  • B188:信息披露
  • B189:信息披露
  • B190:信息披露
  • B191:信息披露
  • B192:信息披露
  • B193:信息披露
  • B194:信息披露
  • B195:信息披露
  • B196:信息披露
  • B197:信息披露
  • B198:信息披露
  • B199:信息披露
  • B200:信息披露
  • B201:信息披露
  • B202:信息披露
  • B203:信息披露
  • B204:信息披露
  • B205:信息披露
  • B206:信息披露
  • B207:信息披露
  • B208:信息披露
  • B209:信息披露
  • B210:信息披露
  • B211:信息披露
  • B212:信息披露
  • B213:信息披露
  • B214:信息披露
  • B215:信息披露
  • B216:信息披露
  • B217:信息披露
  • B218:信息披露
  • B219:信息披露
  • B220:信息披露
  • B221:信息披露
  • B222:信息披露
  • B223:信息披露
  • B224:信息披露
  • B225:信息披露
  • B226:信息披露
  • B227:信息披露
  • B228:信息披露
  • B229:信息披露
  • B230:信息披露
  • B231:信息披露
  • B232:信息披露
  • B233:信息披露
  • B234:信息披露
  • B235:信息披露
  • B236:信息披露
  • B237:信息披露
  • B238:信息披露
  • B239:信息披露
  • B240:信息披露
  • “欧元区经济政府”会有戏吗
  • 黄金大牛市揭开美国逢凶化吉奥秘
  • 楼市被动寻“拐点”难靠谱
  • 我国航运业
    遭遇国际环境严峻考验
  • 稳健投资是企业年金可持续收益的保证
  • “富而慈善”与“慈善而富”
  •  
    2011年8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欧元区经济政府”会有戏吗
    黄金大牛市揭开美国逢凶化吉奥秘
    楼市被动寻“拐点”难靠谱
    我国航运业
    遭遇国际环境严峻考验
    稳健投资是企业年金可持续收益的保证
    “富而慈善”与“慈善而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黄金大牛市揭开美国逢凶化吉奥秘
    2011-08-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温建宁

      在世界债权人为美债安全性担惊受怕之时,身为世界第一大黄金储备国,美国已成功地让黄金储备对等地获取了23.20%的绝对收益,巨量财富增值就这样轻易变成了现实,而其付出的代价,只是给美债持有人一个“安全”的口头承诺!只是这种承诺充满了变数,危机恐怕日后还会继续发酵。

      ⊙温建宁

      

      国际金价上周五冲上了每盎司1876.1美元,单周振幅8.6014%,高低落差148.59美元,牛市风格淋漓尽致,与剧烈波动的全球股票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黄金市场这波牛市,起步于7月1日的每盎司1479.35美元,波诡云谲的是,这个时点恰好重叠美联储QE2到期的时段,是围绕美债上限爆发“府院之争”的关键时刻。虽然量化宽松能否继续尚无定论,而黄金市场则是一派“不差钱”的红火景象。更为诡异的是,进入8月,标普调降美国主权国家信用评级,引发美债危机。,全球股市遭受重创,但金市疯牛前行的步伐不仅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反而快马加鞭加速上冲,金价如脱缰的野牛,三天之内连下1700美元、1800美元两大关,真实地演绎了一部金价狂想曲。50天内,金价涨幅23.20%,最大涨幅曾达26.42%。

      在金融动荡中不期而遇黄金牛市,就这样透露出惊天的财富转移秘密:在世界债权人为美债安全性担惊受怕、寻求资产安全承诺和保障之时,美国身为世界第一大黄金储备国,同期已成功地让黄金储备对等地获取了23.20%的绝对收益,巨量财富增值就这样轻易变成了现实,而其付出的、可以看得见的代价,只是给美债持有人一个“安全”承诺!

      黄金市场罕见大牛市,美国政府坐拥巨额财富增值收益。据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透露,美国拥有黄金储备8133.5吨,位列全球第一,占全球总储量的26.49%,而中国黄金储备硬通货仅有1054.1吨,接近美国黄金储备总量的八分之一左右,约占中国整个外汇储备软通货的1.6%左右,而美国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比重高达74.2%,德国71.4%紧随其后,法国也有66.2%的占比。因为人民币汇率近期升值变动频繁,采用美元/盎司为报价单位计算金价,美国黄金储备7月以来实现增值999.3643亿美元。

      这种奇异的现象,促使笔者从美债、金价、标普评级之间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上梳理思路,揭开美国逢凶化吉的秘密。

      考察美联储8月9日议息会议,用巧妙方式抛弃直接印钞选项,为美债画出了一个不隐含了诸多问号的冒号,只是暂时安抚住了资本市场的恐慌情绪。其避开了全球谴责焦点——量化宽松,不在数量模式上寻求债务解决之道,却另辟蹊径使用利率价格手段,开启了中长期持续低利率的政策闸门,实际上也确保了美元供给充裕的货币条件,即压低了国内外市场使用资金的价格和成本,暂时转移了资本市场对美债承兑能力的怀疑,短期内缓解了诱发股市剧烈动荡的担忧情绪。美国债市表现格外平静,主权国家信用危机涉险过关,纳斯达克和标准普尔指数也在过山车般的巨震中寻求着平衡,最终能否稳定下来一定要受制于美国政府传递给世界的信用和信心,复苏和提振也取决于美债问题解决的彻底性。

      笔者以为,美联储这种做法其实就等同于“定向宽松”,是针对美国财富持有形式增肥而“宽松”。它通过拉高美国重仓持有的资产(黄金)价格,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利于美国的财富转移;维持或承诺国家信用性资产(主要是美债)价格,防止投资者对美债信用悲观而短期集中抛弃;限制或打压证券化泡沫资产(主要是股票)价格,迫使流动性跟随利益行走,向黄金交易集中,也就是驱使世界虚拟财富向美国账户集中和流动。大量金融动荡中蒸发掉的他国沉没财富,就这样通过金融工具和金融杠杆公然被美国“打捞”回收了。

      主权国家信用评级调降,动摇的是美国社会信用制度的基石,本该像台风“梅花”一样横扫金融市场,冲击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制度。可是怪异的是,股市受到标普信用降级重创,但又受到利率宽松的提振,像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宽幅震荡;而缺乏信用支撑的美债却毫发无损,奇迹般保持了绝对强势;黄金更是像服用了“兴奋剂”,走向爆发式增长的路径。

      作为保值性的贵金属,黄金度量的是纸币的价格,或者说刻画了纸币的贬值程度。黄金价格越低,说明美元供应越紧,也说明美元越值钱。反之,黄金价格越高,说明美元供给越充裕,美元所对应的信用级别就走低,要发行国债就面临信用不足的困难。从这个逻辑和意义上来看,黄金价格暴涨,反过来也证明了美国主权信用确实有问题。但此时,美联储更多考虑的是美国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从根本上采取治本措施,通过限制美元滥发来重树美元信用。在化解巨额债务危机层面,把低利率维持到2013大选之年,为重启量化宽松的QE3货币政策创造条件,这无形之中透露出美国政府只关注维护债券价格的稳定,避免国际上大幅抛售美债的危险,而在最核心的债务偿还方面并不想有所作为,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本末倒置花招,并没有从根子上体现出维护国家信誉的足够诚意。

      再进一步分析,美联储8月9日议息会议故意留下了许多变化空间。迟滞性的十年期消减政府支出的长期承诺,用当前政府信誉背书,很像一种缓兵之计的权宜策略,只是求得降低债务危机的公众影响系数。从长期来看,政府面临换届,限制政府花钱的政策,自然存在先天性时间跨度缺陷,是否会得到换届之后政府认可,并严格遵守和积极执行,是不确定性足够大的未知数。若未来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政府为了拯救和刺激经济,当然不愿意自缚手脚消减花费。这种缺乏监管和保证的承诺,充满了变数,就像一枚种子被深深埋入地下,恐怕日后还会继续发酵,酝酿成为危及债权人利益的危机事件。

      (作者系上海金融学院公共经济管理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