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韧 ○编辑 杨晓坤
高铁开始减速了,相关的高铁概念股亦开始走软,航空股借机开始反弹,这一切不仅令人回忆起上世纪标准普尔500指数中航空股和铁路股的故事。
相较于中国、日本和欧洲的“高铁”速度,美国的铁路业可谓是夕阳产业。由于航空和高速公路的崛起,曾经如日中天的美国铁路业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步入“夕阳”之路,1957年标准普尔500指数创设之初,铁路股的市场价值占整个工业部门总量的21%,市场地位基本相当于今天A股中的资源股。但时至今日,铁路股却仅占到标准普尔500指数工业部门总量的5%都不到,基本相当于今天A股中的电子股。但出人意料的是,虽然铁路股的市场价值在急剧萎缩,但给予投资者的回报却远远超越了航空股和公路运输股,甚至击败了标准普尔500指数。
原因在哪里?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铁路业的持续萎缩,大量铁路股纷纷倒闭,至20世纪80年代整个美国铁路市场就仅剩下4家幸存者,即便在1980年美国解除了铁路业管制,也鲜有人再介入这个耗资巨大的夕阳产业,幸存的铁路公司既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进行扩张,也不需要增加运营成本,因此即便铁路业的收入增长有限,但利润率却在缓步提高,外表迟钝且锈迹斑斑的柏灵顿铁路公司居然能给投资者带来17%的年收益率,最终在前两年成为巴菲特全资收入囊中的猎物。
与行业萧条的铁路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蓬勃发展的航空股却划出了一道缥缈的高空抛物线,美国航空、东方航空、联合航空、泛美航空和TWA等航空股都曾是位列标准普尔500指数蓝筹股的巨头,但最终给予投资者的回报却很糟糕,原因是蓬勃发展的行业总有无数的涉猎者,激烈竞争势必带来资本投入和运营成本的激增,最终幸存者寥寥,给投资者的回报也就难言乐观了。
铁路股和航空股的故事告诫投资者切忌掉进增长率的陷阱,速度并不一定创造价值,市场价值的递增如果是新公司的进入造成的,那么这种进入常常会带来较低的投资收益。
A股中类似的案例也不乏踪迹。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全球远洋运输业都曾如日中天,但今天却都陷入困境。值得反思的是,为何扩张一定要在市场鼎盛期呢?如果当时这些航运股不通过融资来扩张运力,相反节制资本支出,那么今天也不会出现严重的运力过剩了。相反的案例是,白酒业肯定谈不上朝阳产业,但当外来者已经很难介入时,从世纪初白酒股普遍微利或者亏损,到今天白酒股的利润释放,过去十年中白酒股的优异表现有目共睹。
另外,为何A股的反弹表现远逊于海外市场,融资表现名列全球前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A股的反弹空间。目前“高铁”在减速,央企也酝酿瘦身,资本市场是不是也需要反思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