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路演回放
  • 6:公司
  • 7:市场
  • 8:信息披露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101:信息披露
  • 102:信息披露
  • 103:信息披露
  • 104:信息披露
  • 105:信息披露
  • 106:信息披露
  • 107:信息披露
  • 108:信息披露
  • 109:信息披露
  • 110:信息披露
  • 111:信息披露
  • 112:信息披露
  • 113:信息披露
  • 114:信息披露
  • 115:信息披露
  • 116:信息披露
  • 117:信息披露
  • 118:信息披露
  • 119:信息披露
  • 120:信息披露
  • 121:信息披露
  • 122:信息披露
  • 123:信息披露
  • 124:信息披露
  • 125:信息披露
  • 126:信息披露
  • 127:信息披露
  • 128:信息披露
  • 129:信息披露
  • 130:信息披露
  • 131:信息披露
  • 132:信息披露
  • 133:信息披露
  • 134:信息披露
  • 135:信息披露
  • 136:信息披露
  • 137:信息披露
  • 138:信息披露
  • 139:信息披露
  • 140:信息披露
  • 141:信息披露
  • 142:信息披露
  • 143:信息披露
  • 144:信息披露
  • 145:信息披露
  • 146:信息披露
  • 147:信息披露
  • 148:信息披露
  • 149:信息披露
  • 150:信息披露
  • 151:信息披露
  • 152:信息披露
  • 153:信息披露
  • 154:信息披露
  • 155:信息披露
  • 156:信息披露
  • 157:信息披露
  • 158:信息披露
  • 159:信息披露
  • 160:信息披露
  • 161:信息披露
  • 162:信息披露
  • 163:信息披露
  • 164:信息披露
  • 165:信息披露
  • 166:信息披露
  • 167:信息披露
  • 168:信息披露
  • 169:信息披露
  • 170:信息披露
  • 171:信息披露
  • 172:信息披露
  • 173:信息披露
  • 174:信息披露
  • 175:信息披露
  • 176:信息披露
  • 177:信息披露
  • 178:信息披露
  • 179:信息披露
  • 180:信息披露
  • 181:信息披露
  • 182:信息披露
  • 183:信息披露
  • 184:信息披露
  • 185:信息披露
  • 186:信息披露
  • 187:信息披露
  • 188:信息披露
  • 189:信息披露
  • 190:信息披露
  • 191:信息披露
  • 192:信息披露
  • 193:信息披露
  • 194:信息披露
  • 195:信息披露
  • 196:信息披露
  • 197:信息披露
  • 198:信息披露
  • 199:信息披露
  • 200:信息披露
  • 201:信息披露
  • 202:信息披露
  • 203:信息披露
  • 204:信息披露
  • 205:信息披露
  • 206:信息披露
  • 207:信息披露
  • 208:信息披露
  • 209:信息披露
  • 210:信息披露
  • 211:信息披露
  • 212:信息披露
  • 213:信息披露
  • 214:信息披露
  • 215:信息披露
  • 216:信息披露
  • 217:信息披露
  • 218:信息披露
  • 219:信息披露
  • 220:信息披露
  • 221:信息披露
  • 222:信息披露
  • 223:信息披露
  • 224:信息披露
  • 225:信息披露
  • 226:信息披露
  • 227:信息披露
  • 228:信息披露
  • 229:信息披露
  • 230:信息披露
  • 231:信息披露
  • 232:信息披露
  • 233:信息披露
  • 234:信息披露
  • 235:信息披露
  • 236:信息披露
  • 237:信息披露
  • 238:信息披露
  • 239:信息披露
  • 240:信息披露
  • 241:信息披露
  • 242:信息披露
  • 243:信息披露
  • 24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封面文章
  • A5:基金·封面文章
  • A6:基金·基金投资
  • A7:基金·视点
  • A8:基金·焦点
  • A9:基金·专访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人物
  • 风格切换“闪了腰” 上半年基金亏损逾千亿
  • 机构“进攻”个人“防守”
    上半年持基策略大分化
  •  
    2011年8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基金·封面文章
    风格切换“闪了腰” 上半年基金亏损逾千亿
    机构“进攻”个人“防守”
    上半年持基策略大分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机构“进攻”个人“防守”
    上半年持基策略大分化
    2011-08-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晓婧

      ⊙本报记者 吴晓婧

      

      随着基金半年报的全部出炉,机构和个人投资在上半年持基策略亦完全浮出水面。天相统计数据显示,在上半年“先扬后抑”的震荡市中,机构投资者增加了基金投资组合的进攻性,提高了偏股基金的配置,而个人投资者则更加侧重防御,大比例增持了货币基金和保本基金。

      

      偏股基金:机构进个人退

      上半年A股市场“先扬后抑”,在“滞胀”形态之下,A股市场在4月份之后一路下跌,个人持有者多数选择“落袋为安、获利了结”,而机构投资者在选择在市场持续下跌中,逆市加大对偏股型基金的持有比例。“机构进、个人退”的分化态势相当明显。

      天相统计数据显示,股票型基金的机构持有比例从2010年末的15.61%提升至2011年中期的16.56%,机构持有份额从1869.71亿份上升至2053.11亿份。而个人投资者则进一步减持股票型基金,持有比例从84.39%下降至83.44%,持有份额从10105.53亿份下降至10343.62亿份。

      上述情况也同样出现在了混合型基金中。具体来看,混合型基金的机构持有比例从10.14%上升至10.99%,持有份额从641.33亿份上升至688.67亿份。个人投资者小幅减持了混合型基金,持有比例从89.86%下降至89.01%,持有份额从5684.21亿份下降至5577.76亿份。

      此外,机构对于QDII的持有比例亦小幅上升,持有比例从2010年末的1.52%上升至2011年中期的1.59%,个人投资者的持有比例则从98.48%下降至98.41%。

      

      货币基金:机构退个人进

      有意思的是,与偏股型基金“持基”策略完全不同的是,对于货币基金的态度,今年上半年明显呈现出“机构退、个人进”的趋势。

      随着市场的持续下跌,更多的个人投资在选择了“现金为王”,现金管理工具的货币基金获得了个人投资者的青睐。此外,个别基金公司“冲规模”导致货币型基金年底之前的“热卖”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因此年报之后机构的帮忙资金一般会选择大幅“撤退”。

      天相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末至2011年中期,货币型基金的个人持有比例从29.88%一举攀升至47.56%,持有份额从450.87亿份大幅提升至561.80亿份。而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则从70.12%下降至52.44%%,持有份额从1058.10亿份大幅下降至619.52亿份。

      除货币基金外,保本型基金亦是受到个人投资者的青睐。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则从95.61%上升至96.73%,持有份额由147.62亿份大比例上升至273.14亿份。机构投资者持有保本基金的比例虽然从4.39%下降至3.27%,持有份额却有所增加,从6.77亿份增加至9.25亿份。

      在上半年债券基金密集发行的背景下,机构和个人均加大了对债基的投资,其中,机构对债基的持有份额从334.23亿份上升至427.38亿份,持有比例从36.18%略微上升至37.58%,个人投资者对债基的持有份额从589.49亿份上升至709.72亿份,持有比例从 63.82%略微降至62.42%。

      

      封基:机构策略分歧

      作为沪深两市中少有的“折价”交易品种,机构持有比例依然占据主力,不过,在投资封基的策略上,各机构投资者亦有所分歧。其中,保险大鳄强势“入驻”,券商亦提升的配置比例,但QFII和基金公司则谨慎降低了封基的配置比例。

      天相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QFII持有封基份额从11.48亿份略微下降至9.26亿份,持有市值比例从0.98%下降至0.72%。此外,基金公司也降低了封基的配置比例,持有份额从9.64亿份下降至9.48亿份,持有市值比例从0.83%下降至0.73%。

      相对于QFII和基金公司的谨慎态度,保险大鳄则是大比例加仓封基,持有份额从343.45亿份猛增至417.05亿份,持有市值比例从30.83%提升至32.69%。

      除此之外,券商亦提升了封基的配置比例,持有封基份额从13.76亿份上升至27.82亿份,持有比例从1.07%提升至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