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焦点
  • 5:焦点
  • 6:要闻
  • 7:产经新闻
  • 8:财经海外
  • 9:特别报道
  • 10:观点·专栏
  • 11:公 司
  • 12:公司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路演回放
  • A7:市场·观察
  • A8: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2:数据
  • B3:数据
  • B4:股市行情
  • B5:市场数据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B125:信息披露
  • B126:信息披露
  • B127:信息披露
  • B128:信息披露
  • 双引擎驱动 上市银行净利增幅普遍超三成
  • 自营好转经纪滑坡 上市券商半年赚134亿微增3.3%
  • 产寿险落差导致业绩分化
    保险三巨头融资压力凸显
  •  
    2011年8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4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焦点
    双引擎驱动 上市银行净利增幅普遍超三成
    自营好转经纪滑坡 上市券商半年赚134亿微增3.3%
    产寿险落差导致业绩分化
    保险三巨头融资压力凸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产寿险落差导致业绩分化
    保险三巨头融资压力凸显
    2011-08-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蕾 ○编辑 祝建华

      ⊙记者 黄蕾 ○编辑 祝建华

      

      今年上半年,产、寿险业绩增长出现“两重天”格局:产险继续处于盈利的高景气周期,寿险却因银保低迷只能算是平稳增长。而产、寿险业务的此消彼长,决定了利润结构不同的三只保险股,半年报业绩进一步分化。

      仅有寿险业务的中国人寿,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8.1%;得益于产险利润的大爆发,中国太保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大增44.7%;而走综合经营路线的中国平安,混业“钱景”渐显,保险、银行、证券等业务助推其上半年创下了127.57亿元的净利润新高,同比增32.7%。

      虽然保险三巨头的利润结构出现分化,但身处业务持续扩张、资本市场短期难有大行情的同一个大背景下,“差钱”成了三巨头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同一个命题。资本日渐紧绷,高达千亿元的融资压力或将凸显。

      

      利润结构渐分化

      虽然投资者习惯将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视为保险三巨头,但伴随这三家公司近年不同的战略发展,就业务而言其实早已迥异。中国人寿还是一家相对单纯的寿险公司,中国太保是寿险和产险两条腿走路,中国平安则成为一家以保险业务为核心的多元化金融集团。

      在寿险业务面临挑战的情况下,产险业务对保险公司上半年业绩的贡献作用就更加明显了。以拥有产险业务的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为例,旗下产险公司净利润同比分别大增147.5%和54%;相较产险,两巨头的寿险业务净利润同比增速相对逊色,分别为3.22%和28.5%。

      相较之下,经过数年在综合经营上的“播种”,中国平安多元化业务板块产生的利润贡献日益显著。尤其是银行业务,在上半年为中国平安贡献利润23.97亿元,同比增长117.1%。其中,平安银行净利润12.14亿元,同比增长34.9%,深发展上半年作为联营企业,贡献了11.83亿元利润。

      中国平安“掌门人”马明哲坦言,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旗下保险和非保险业务各占一半比重,用十年时间实现保险、银行、投资三大板块对集团业务贡献率各占1/3。因此,加大对银行业务的投资力度将成为平安在未来数年内的工作常态。

      可预见的是,随着中国平安未来在银行、证券等非保险领域的发力,三巨头的利润结构差异化越发明显,业绩表现也将呈现进一步分化态势。

      

      投资浮亏180亿

      上半年震荡的股市,令多数机构投资者望洋兴叹,保险资金亦不例外。据投行的相关统计,保险三巨头上半年投资浮亏合计达180亿元,国寿、平安、太保分别浮亏87亿元、26亿元和67亿元。

      受访的多位投行人士认为,在遭遇“股债双煞”的大环境下,保险三巨头能取得这样的投资业绩,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从投资浮亏来看,中国平安的表现略胜一筹。但若从三家的年化总投资收益率来看,较为接近,在4.2%至4.5%之间;仓位也普遍在11%至14%之间;持股结构也趋同,十大重仓股中半数为银行等金融股,一来出于防御的考虑,二来可获得稳定分红。

      股市的萎靡,也让保险三巨头在上半年加大了对固定收益类资产的配置。具体表现为:抓住了升息周期,重点配置了定息类品种,包括:协议存款、大型商业银行次级债和高等级信用债券等。尤其是中国太保,配置定息类的比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对定息资产的偏爱,反映出保险资金上半年对股市的谨慎,而这样的情绪将延至下半年。按照保险三巨头投资“掌门人”的最新观点来看,内有通胀高烧未退、外有欧债危机未明,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且变数的不确定性还在增加,至少最近一两个月内不会大动,预计最快也要到9月才会出现紧缩政策放松的迹象,因此目前需要的是耐心等待。

      在下半年的具体投资策略上,太保表示还会加大定息类品种的配置,在权益类投资方面,则对分红较高及估值有保障的股票作进一步关注,以降低受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平安则长期看好消费板块中的白酒与银行股等,选股标准一看公司分红率,二看盈利能力。

      

      千亿融资潮涌动

      如果说上半年保险业融资潮是由小保险公司掀起的,那么下半年或者明年,规模或达千亿元的融资风潮将由几家保险巨头来主导。

      尽管保险三巨头的高管一再向媒体强调,近期没有再融资计划,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业务的持续扩张,在资本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三巨头的资本消耗正在加速。

      从半年报数据看,除中国太保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98%,仍高出监管红线(偿付能力充足Ⅱ类的标准是必须大于150%)一大截外,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明显。

      其中,中国人寿的融资需求最为迫切,偿付能力充足率由去年年底的211.99%下滑至今年6月底的164.21%;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平安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00%,超过监管要求,但平安人寿的偿付能力仅有158.1%,有投行预计增资深发展后,今年年末中国平安的偿付能力将下降至约180%。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下半年资本市场依旧延续上半年萎靡不振的行情,那无疑将加大保险公司的融资压力。目前正在提上日程的融资动向有:中国人寿将发行300亿元次级债,以充实资本,发债完成后,将提高公司偿付能力近40个百分点。据悉,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人寿或也将考虑发行次级债,一旦发行预计也将达到百亿元规模。

      业内人士认为,发行次级债也只能缓解保险公司今年下半年的资本饥渴。在未来一两年内,不排除保险巨头们仍会有增发的计划,至于是定向增发还是公开增发,是A股还是H股,目前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