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波动共经历了10个周期。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增长“陡升陡降”非常明显。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陡升缓降”现象。最近一轮波动则表现出明显的“缓升缓降”特征。
⊙张前荣
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周期波动特征比较
根据“波谷-波谷”这一经济周期划分的常用标准,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3年起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至今,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个周期。而改革开放前后经济波动的周期性特征更有比较意义。
1.改革开放前经济周期波动特征。
第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周期属于古典型经济周期,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出现负增长,导致经济增长率正负交替。
第二,波动的强度和深度较大。改革开放前经济经历了5个周期。在5个周期中有3次经历了“大起大落”,每次“大起”经济增长率都在20%左右,每次“大落”经济增长率都很低,有两次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第三,波动的幅度较高。增长速度的谷峰落差相当大,5个周期峰谷落差均超过10个百分点,均值为21.3个百分点,第2个周期甚至达到了48.6个百分点,波动标准差也达到10.71个百分点。
2.改革开放后经济周期波动特征。
第一,波动的峰位理性下降。每个周期经济增长率的高峰从改革开放前的20%左右,回落到20世纪80年代的15%左右,20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的14%左右,5个周期峰位均值为13.4%,比改革开放前5个周期回落3.3个百分点。
第二,波动的谷位显著提高。每个周期经济增长率的低谷在改革开放前几个周期经常为负增长,而改革开放之后,每次经济调整时,经济增长率的低谷均为正增长,5个周期的均值为6.7%,比改革开放前5个周期提高11.6个百分点。
第三,波动的幅度趋于缩小。每个周期经济增长率的峰谷落差由改革开放前最大的48.6个百分点,降至改革开放后的最大值7.8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5个周期波幅均值为6.5%,比改革开放前回落14.9个百分点,第十个周期,峰谷落差仅为5.1个百分点,这期间的波动标准差仅为2.76个百分点,经济波动性下降74.2%。
第四,波动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第9个经济周期持续了11年,当前处于第10个周期波动中,已经持续了9年,扩展为一种中程周期。
最近一轮经济周期波动的新态势
2002年,经济增长率回升到9.1%,开始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2003-2007年连续五年经济增长率保持10%以上。2007年为本轮经济周期的高点,GDP增长率达到14.2%,2002年为本轮经济周期的低点,GDP增长率为9.1%,最近一轮经济周期出现了新的波动态势。
从波动位势来看,最近一轮的经济周期波动呈现持续多年的适度高位增长的态势。2002年以来,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时期,由于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累积效应的释放,国民经济进入持续扩张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开始加快,机器设备厂房开始更新换代。
投资率迅速回升,从2002年的37.8%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41.7%,年平均41.2%;消费率快速下降,从2002年的59.6%跌落到2007年的49.5%,年平均54%。我国经济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组合,年均GDP增长率达到11.2%的高水平,居民消费价格年增长率保持在4%左右的低水平以内。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提速,我国自2002年下半年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后,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高能耗高排放和资源性商品出口增长过快等矛盾进一步加剧。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率达到14.2%,比2006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007年下半年CPI出现快速上升,2007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物价加速上升往往预示着经济调整的开始,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加速了中国经济调整的节奏,经济增长速度快速回落,通货膨胀快速转变为通货紧缩。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增长出现“大跃进”和“急刹车”的现象较为普遍,经济周期中经济增长率“陡升陡降”的现象非常明显。这种“陡升陡降”的现象表明经济增长速度没有稳定在潜在增长率水平附近。
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周期中经济增长率出现了“陡升缓降”的现象。第9轮经济周期仅仅用了2年,就达到了1992年的最高点,然后开始缓慢下降,一直持续到2001年。
而2002年开始的最近一轮经济周期,2002-2007年为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2008年和2009年为下行阶段,上升和下行阶段分别经历了6年和2年,在遭遇全球经济危机巨大冲击的情况下,峰谷差仅为5.1个百分点,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十个经济周期中最小值。
2010年,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善,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拉动下,在扩大内需政策的刺激下,我国经济在下滑两年后再次回升。这表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表现出了明显的“缓升缓降”现象。这种经济周期波动“缓升缓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表明我国经济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提升,应对外来冲击的能力增强。
产出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协动特征
协动性是指不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通常由消除趋势后的宏观经济变量的交叉相关来刻画(见下表)。
第一,工业增加值与产出变化表现出极高的正相关性,其当期相关为0.97,这表明工业是我国的主导产业。此外,从当期工业增加值与下一期产出的相关(0.30)和当期工业增加值与上一期产出的相关(0.37)大体相当可知,工业增加值变化与产出变化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与产出表现出极强的正相关性,当期的相关为0.89,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显示出典型的投资驱动特征。当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与下一期产出的相关为0.48,大于当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与上一期产出的相关(0.23),表明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相对于产出变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先行性。
第三,居民消费与产出正相关,其值为0.53,且当期居民消费与前三期的产出也具有较高正相关,分别为0.33、0.30和0.13,但当期居民消费与下一期产出存在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05。这表明我国居民消费行为主要与当期和前几期的产出水平有关,几乎不受经济发展预期的影响,这比较符合我国居民的消费理念和习惯。
第四,我国就业人数体现出较强的反周期特征,与产出的当期相关为负值且其绝对值较大,达到了-0.25,这显然与经济周期理论关于就业人数与产出之间是顺周期的经验结论相悖。
第五,我国通货膨胀率与产出的当期相关为0.36,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特征,这与正常的“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经验结论一致。
第六,出口与产出当期相关为0.86;这一方面表明,我国宏观经济受出口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表明,出口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推动力。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消除趋势后各变量与实际产出的交叉相关系数
滞后阶数 | 5 | 4 | 3 | 2 | 1 | 0 | -1 | -2 | -3 | -4 | -5 |
工业增加值 | -0.14 | -0.16 | -0.03 | 0.15 | 0.30 | 0.97 | 0.37 | 0.22 | 0.02 | -0.14 | -0.15 |
固定资产投资 | -0.16 | -0.05 | 0.13 | 0.32 | 0.48 | 0.89 | 0.23 | 0.02 | -0.11 | -0.16 | -0.09 |
居民消费 | -0.13 | -0.27 | -0.33 | -0.21 | -0.05 | 0.53 | 0.33 | 0.30 | 0.13 | -0.04 | -0.16 |
就业人数 | 0.14 | 0.22 | 0.21 | 0.10 | -0.10 | -0.25 | -0.22 | -0.07 | 0.02 | 0.06 | 0.10 |
通货膨胀率 | -0.21 | -0.07 | 0.07 | 0.14 | 0.29 | 0.36 | 0.15 | -0.11 | -0.25 | -0.25 | -0.11 |
出口 | -0.06 | -0.02 | 0.14 | 0.25 | 0.34 | 0.86 | 0.25 | 0.14 | 0.02 | -0.11 | -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