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金融机构近期频频唱空中国银行业,既有在中国市场低成本获取超额利润的战术动机;又有帮助美欧维持在金融与产业分工领域顶层地位的战略考量。这理应促使中国银行业更加注意检省存在的诸多问题,尽快找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继今年3月高调唱空中国银行业之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日前再次看空中国银行业,此番惠誉给出的理由是:市场过度强调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可能会导致低估基础设施贷款的风险;此外,考虑到房地产几乎和中国经济各个领域都相关,房地产贷款风险已成中资银行资产的最大威胁。惠誉据此预测,未来几年内中国银行业出现运营困难的风险极大,银行业危机或在2013年中期前爆发。
掌握信息与话语权优势的国际投行和信用评级机构,近年来频频唱空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动机,值得关注。十年前,当中国经济规模仅相当于美国十分之一时,以高盛为代表的国际大投行尽管也不时唱多中国经济,但从当时中国资本市场的炒作空间来看,显然难有太多“分肥”机会;而随着中国加入WTO,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际投行也有了唱空、做多中国市场的杠杆。例如,2002年,国际投行集体唱空中国银行业,使得不少国际舆论包括一些国人都认为四大国有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而事后已被证明,那次国际投行集体唱空中国银行业背后的动机是增加外资投行和银行持股中国银行业股份的谈判筹码,以利他们低价持股建行、中行和工行。此次在惠誉再度唱空中国银行业的同时,美国银行宣布将以83亿美元价格将其持有的大约131亿中国建设银行H股出售给一个投资财团,将于下月底之前完成,并将为美银带来33亿美元的税后收益。这又一次证明这些所谓的战略投资者,其实是十足的战略投机者。
类似的情形在中国楼市和股市亦不鲜见。去年年底以来,国际投行和对冲基金一面看空中国房地产市场,一面又加速进入;至于A股近年来的暴涨暴跌,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是国际金融资本试图控制A股 的一种精心安排。而高盛近日再次唱多中国股市,其战略意图同样不言自明。
可见,掌握信息与话语权的国际金融机构,近期频频唱空中国经济和金融的背后,既有利用中国投资者对其普遍存在的迷信心理,在中国市场低成本获取超额利润的战术动机;又有配合母国实施的国家竞争战略,试图在垄断中国经济话语权的同时,帮助美欧继续维持在金融与产业分工领域顶层地位的战略考量。
从经济与金融强国的发展路径来看,从工业大国向资本强国迈进,是整体经济结构升级以及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内在要求。最近100年来,先是英国后是美国把持了国际金融主导权,由此获得的显性和隐性收益难以计数。本轮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美英等国的核心竞争优势:金融。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而对以美英为代表的既得利益者来说,拖延全球货币金融领域的公共产品改革,强化金融力量工具,紧握金融话语范式不放松,则是从顶层分工领域战略“锁定”发展中国家的最后王牌。
这些年来,每当主导世界的经济大国自身陷入困境甚至危机时,总要利用其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给竞争对手制造更大危机,将自身危机转嫁出去,并化危机为机遇,重新获得和巩固霸主地位。中国便是它们主要防范对象之一。他们的主要运用工具除了赤裸裸的经济施压以外,就是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国际资本。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唱衰中国银行业或许是一种另类提醒,促使中国银行业更加注意检省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找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从1994年开始启动国有银行改革,到2003年银监会的成立,再到四大银行悉数上市,国内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迄今为止已走过了16年风雨历程,成绩还算比较显著。部分关键指标甚至超过了国际一流银行水平,因此从银行业的改革路径来看,基本方向显然是正确的。
不过,中国银行业取得的不俗成绩,主要是在2003年至2007年的经济黄金周期实现的,主要上市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尚未经历经济不景气周期的真正考验。因此,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仍只是迈出了关键一步,后续的挑战无疑更大。国有控股银行的市值跃居同业前列,并不代表中国银行业的经营与管理已臻世界级水准。全行业净利润屡创新高,也并不表明中国银行体系的整体竞争力全面提升。戴上“全球最赚钱银行”的帽子,也并不代表中国工商银行已是业内第一高手。
最近两年,中国银行业的信贷规模持续扩张,2009年和2010年的总计新增贷款约18万亿元,其中不少流向了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管理层采取的“先放贷,以后清理乱局”的政策不仅引发了许多分析师和银行家的忧虑,担心这可能导致不良贷款数量激增,甚至银监会也很担心触发系统性风险,下令各国有银行递交“全面的”贷款账目评估报告。假如真的存在违约风险,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内银行业迄今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司治理和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没有一个内控严密、运营安全的运营机制。这是中国银行业真正的危险。
作为致力于成为世界金融强国的中国,决不能窃喜于国内的金融机构侥幸躲过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暂时缩小与美国同行差距的表面繁荣。今年5月,被称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III》且监管要求比其更严格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面世,对国内银行尤其是系统性重要银行提出了更加严厉的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监管的要求,显然是以此倒逼银行业加快改革。中国银行业的前进道路布满荆棘,志当存高远的中国银行业要想成为广受尊敬且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亟需在公司治理、业务创新和国际化能力建设方面拿出实质性改革举措,并稳步提升对国内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回报和服务品质。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