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尖峰时刻》读书札记
⊙丁 彤
《尖峰时刻—华尔街顶级基金经理人的投资经验》选取的五位基金经理,都是价值投资的实践者,他们的盈利模式虽然不尽相同,但又有异曲同工之妙。书中通过对五位明星基金经理的比较,提炼出了他们共同的投资原则:投资而不要投机;确立投资理念;分析每个股票的时候要遵循确定的流程;在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只选择品质高的公司;在股票价格大大低于其内在价值的时候买入。
如果把这五条标准提炼得更加简单,更加提纲挈领,那就是:投资-理念-流程-物美-价廉。
而且,五位基金经理都非常关注一点:管理层是不是以股东利益为导向?对这个问题的解读,对我们的投资会有很大裨益。现在有些职业经理人的行为不太靠谱,他们在媒体上露面太多,对业务用功太少;他们像政治家、纵横家、国学家,唯独不太像商人或者企业家。也许他们有很多个人爱好,只是人们有理由怀疑,随着全流通和与国际的接轨,随着不断推出的金融创新和衍生品种,来自资本市场的诱惑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兴趣如此广泛的职业经理人还会不会忠实地为基金持有人打工呢?
本书对基金经理追踪得很“紧”,把他们的思路描述得很清晰。并且,在对每个基金经理的跟踪中,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重复讨论。这种不厌其烦的重复,笔者以为,足以我们的学习和实践以比较好的操作性。
比如,如何选择折现率?如何用现金流折现的模型来估算企业的内在价值?该书不吝篇幅,不厌其烦地计算了家得宝、德州仪器、露比星期二、沛齐、星巴克等企业的现金流折现,通过多个案例的重复,我们大可模仿着来估算企业的内在价值。
如何对网络泡沫时期的亚马逊估值?如何看待高成长性企业?这些企业的陷阱在哪里?书中都给予了明确的答案。通过对亚马逊和沃尔玛的比较,很清晰地确定了亚马逊的内在价值。就像是拿五星级酒店里出售的可乐和超市的可乐比较,值不值那个价儿,一目了然。从中得出的透彻认识就是,无论是创新企业还是传统企业,无论是科技企业还是普通企业,都要按照企业的价值标准去衡量。
哦,原来事情是这样来想的!也是,无论买什么样的企业,它首先是企业,不能因为它在创业板,或是中小板,就得为它多付钞票。不管放在哪块板儿上,它们都是企业,只是投资人实现财富增长的工具而已。冤大头,做不得。
这五位基金经理在把握了价值投资精髓的同时,还有很多独到的、鲜活的思想,很值得细细咀嚼。比如,价值投资者往往喜欢奚落散户们的短线操作,也有些人片面地强调应长期持有伟大的企业。但事情果真是这样的么?长期持有就是价值投资么?如果这就是价值投资,那么所谓价值投资还是不是好的盈利模式呢?书中对此有比较深入的探讨:
“约翰不赞成短期追逐市场,但也不赞成长期持有。他会思考,在什么价位上,这个股票将不再有优势?如果大家都知道某个企业很了不起,那么这个认识是不是已经反映在股价上了?如果没有,股价低估了多少”?
“虽然,通常认为高换手率不好,但约翰认为,与节省一点点交易费用相比,保持投资组合的更新会让投资人赚得更多……”
其实,换股的关键在于,你做得对不对?你的逻辑是不是符合常识?是不是买入了更多的价值?是不是买入了更高的性价比?你的心乱了没有?五马换六羊肯定不明智,但是,如果反过来,在有机会拿6只羊换5匹马的时候,难道不应该换吗?既然4×100米接力比400米跑要快,我们为什么不选择接力赛呢?
如果价值投资就是长期持股,那么一个投资人和银行里的保险箱有什么不同呢?如果说,价值投资的本质是物美价廉,那么,价值投资所立足的哲学观就是,实事求是。什么是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应该说,这五位明星基金经理都属于另类,并非是华尔街的主流,很简单,赚钱的都是另类。二八原则不仅适用于散户,对机构也是一样。能持续赚钱的人凤毛麟角。所以,他们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
不过,这本书毕竟是在这五人处于“尖峰时刻”写成的,如果换个时间点,比如网络泡沫的尖峰时刻,可能会去就写网络英雄了。而在经历了众多的尖峰时刻和低谷时刻之后,最终能成为英雄到底还剩多少呢?
如果想持续地赢、长久地赢,就要对别人说的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读一本书的时候,要想三个问题:哪些东西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还有哪些东西没有写?
读书从薄读到厚,再从厚读到薄,就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