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产
|
⊙无 歌
《金融之王:毁了世界的银行家》封面是四个人站在“地球”上。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并呵呵一笑。虽然今天我们已很难想象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些岁月,他们——英格兰银行行长蒙塔古·克莱特·诺曼、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本杰明·斯特朗、德国国家银行的亚尔马·沙赫特以及法兰西银行的埃米尔·莫罗——有多大的权力和威望,毕竟他们的名字甚至连现在的金融专家也很少耳闻。但在当时,以英格兰为首的几个主要中央银行被称为“堡垒中的堡垒”,而这几家央行的行长则被称为“世界最孤高排外的俱乐部”和“无形帝国的君主”。他们担当着一战后重建世界金融体系的重任,其任何决策都足以左右当时的整个世界,他们跺一跺脚,地球也为之颤抖。可以说,他们的故事,就是主导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有代表性的音符之一。
打破经济学旧传统的斗士梅纳德·凯恩斯,在一篇题为“1930年的大衰退”的文章曾这样写道:“我们已置身于巨大的混乱之中,在操控一台精密机器时出了差错——其运行机理是我们所不理解的”,世界正笼罩于“一场近代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灾难的阴影之中。”《金融之王》的笔触即从此点向前后辐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版图被重新划分,主要国家百废待兴,通胀肆虐,重建世界的责任和梦想考验着各国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智慧。欧洲、美国政府和中央银行根据巴黎和会的安排,重建金融体系,但是他们的努力却造就了20世纪30年代那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
本书出自系资深对冲基金经理人、布鲁金斯学会理事利雅卡特·艾哈迈德之手。他认为,从巴黎和会开始,在陷于分裂的战后政治、对正统经济理论的执拗坚持以及错误的战争赔款安排等一系列政策失误的协同作用下,导致了德、法、英等国向美国欠下巨额债务,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产生了巨大的断层,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伏笔。更大的错误在于当时的中央银行家们,在世界黄金分配严重失衡和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变成了那个时代流行的正统经济理论(即,稳健的货币政策必须围绕着金本位制来进行)的囚徒。为了维护中央银行的核心地位,这些金融大亨们又盲目自信,错误地下调美元利率,滥发纸币,提高税赋,最终饮恨沙场,使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迅速濒于坍塌。
本书围绕四个洞见非凡和古怪行为兼具的人物——飞扬跋扈的美国人斯特朗,傲慢固执的德国人沙赫特,骄傲自负的英国人诺曼和法国人莫罗来构筑故事,堪称匠心独具。但将他们称为“毁了世界的银行家”,似乎有点不够公道。比如,他们的名声不是源自其所犯之错误,而是源于所取得的成就。不妨举个最显著的例子:1923年11月,在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完全失控之际,如艾哈迈德所描述的,“11月5日,一块2公斤重面包的价格从200亿马克飙涨至1400亿马克,引发全国范围内的暴动。”,作为一位成功的银行家,沙赫特被委任为德国的“货币专员”,他创造了一种名为Rentenmark的新货币,然后选择极为恰当的时机将其与马克挂钩,推出用1万亿马克兑换1Rentenmark,此举堪称神来之笔,重塑了世人对德国货币的信心,并成功击退了通货膨胀。德国媒体开始将沙赫特称为“神人”。
历史不会重现,但总是惊人地相似。1929年至1933年间全球股市泡沫破灭和一系列银行恐慌,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有着相同的特性,无不源于金融工具的滥用和金融家们的贪婪以及监管上的缺陷、政府应对上的不足等等。今天,各国的银行体系比以往影响更广泛,对风险也更敏感,因此,这次金融危机的恐慌横扫整个世界金融体系的速度更快,破坏性更大。还算幸运的是,在这次危机中,各国央行和当局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紧急措施,向金融市场注入了巨额资金,同时向金融机构注入了大量资本金,使全球经济金融体系暂时避免了重陷大萧条式的全球衰退。尽管这一系列措施的效果目前还无法全面评估,短期看,负面影响不小,但是效果至少比大萧条时要出色不少。这当然是国际金融家们充分汲取了本书所记录的那个年代的历史教训与经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