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创业板·中小板
  • 10:上证零距离
  • 11:产业纵深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化解危机的规则要变
  • 建资本市场“货币池”时机已成熟
  • 对不起,一切得银行说了算
  •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着力点不在商业银行
  • 富不过两代
  • 高度警惕
    电力行业贷款坏账骤增
  •  
    2011年9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化解危机的规则要变
    建资本市场“货币池”时机已成熟
    对不起,一切得银行说了算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着力点不在商业银行
    富不过两代
    高度警惕
    电力行业贷款坏账骤增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着力点不在商业银行
    2011-09-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宁远

      ⊙陈宁远

      

      按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日前公布的《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下称报告),今年前7个月中小企业整体利润率不到3%,60%至70%的中小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首当其冲的原因,大家都想到融资难。

      不错,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非常典型的现象。虽然银监会于今年6月上旬下达过一份《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中国各商业银行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通知”第九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提到:“根据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成本和核销等具体情况,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实行差异化考核,适当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但放宽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风控指标,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贷款就容易了。

      因为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服务产品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并不吻合。换句话说,中国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资产结构并不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他们之间要达成信贷交易,中小企业就要完成必须通过的信贷流程,其公司资产和财务必须达标。而这种达标的过程成本也是很高的。首先必要的担保就相当缺乏;其次中小企业需要贷款的数量不大,但都需及时到位;而银行审批流程却是固定的,所以即便有了担保,也极有可能遇到在急需资金时,银行却不能按时发放贷款的情况。

      但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大凡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控制总是第一位的,从这个角度说,以商业银行,尤其是以系统性重要商业银行的商业信贷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是有效的办法。假如要想在商业信贷领域部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笔者以为核心办法是放开社区中小银行的经营门槛,将商业信贷产品多元化,以属地信贷的方式,解决属地中小企业的商业信贷需求。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放开民间信贷,将已大规模发生并且生存在黑暗之中的高利贷合法化。我国高利贷的基本负债双方是建立在熟人交易基础上的,将这样的信贷市场透明化和制度化,要比之从上到下实施扶持性的中小企业信贷更有效。道理很简单,从上到下实施扶持性、针对性的贷款,常常是笼统的,是有制度成本的。五大行从总行开始制定中小企业贷款办法,但无法面对天南海北各地不同的中小企业的信贷需要,也无法约束某一个县级支行有针对性地对养猪、纺织、种植业的中小企业行差别化的信贷管理。

      而建立在熟人交易的信贷市场不存在这样的制度成本,并且有可能采取点对点的双方互利借贷交易。一个小镇上,有资金的李四很容易了解养猪大户张三的猪值多少钱,而在县上的工行却未必能清楚计算。规范熟人的借贷交易,使之有章可寻,有法可依,切实保障双方的权益,肯定比工行做N次实地调研后提出的中小企业信贷指南有效,这种有效不仅是对个体而言,更大的意义是能使社会金融资产成本达到最低。

      实际上,中小企业融资难,难的不光是中小企业,还有市场以融资交易为盈利模式的金融机构。尤其是以借贷为盈利模式的银行,说到底其经营结构的核心是在风险防范严密的同时,有条件地进行营利活动。因此,所有的银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对于如何完善借贷交易,业已形成极为严密繁杂的各种贷款审批程序。这些程序有法律、财务和贷款项目的业务评估。这已不完全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事,还涉及庞大的监管体系。

      表面上看,一笔贷款交易的形成,似乎只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事,但事实上银行为了坏账拨备、为了充足的资本金,为了审核贷款的流程,要支付大量的非某笔贷款交易能看到的成本。这些成本直接反映到贷款交易上,就是无论多么小的一笔贷款,只要在银行形成了公司信贷资产,在银行所有的工作流程都是一样的。对银行来说,发放一亿元和发放100万元的贷款项目,营业额和利润相差近百倍,但各项成本支出近乎一致。谋求市场机会的银行怎么可能舍大就小呢?

      假如要求银行针对各种同一性质、数额不同的贷款,实施不同的项目评估和风险控制流程,银行不仅存在管理风险,还存在人为的道德风险以及无法比较的市场风险。就此而言,要求银行为中小企业网开一面,也很难在如今风控要求日益严格的商业银行里获得大面积的复制。

      因此,欲从根本上扭转中小企业融资难,着手点应是建立多层次的融资市场,比如鼓励VC、PE这样符合中小企业特征的资本产品大力发展。

      (作者系独立市场观察人士,知名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