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蕾 于兵兵 ○编辑 于勇
原本冀望于险资能在保障房上施以援手的一些地方政府,恐怕要失望了。偏低的收益率加上风险的不确定,保险公司目前在保障房投资上的热情普遍不高。各地众多保障房项目倚重险资融资的可能性日渐式微。
“蓝德计划”募集资金不足
北京百亿保障房投资计划——“蓝德计划”融资遇尴尬的消息,近日在业内不胫而走。有消息称,由7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起的“蓝德计划”自今年6月起航以来,实际募集到位的资金仅为预期规模的40%。这一数字远远低于此前市场预期。
“蓝德计划”是保险资金进军不动产的最大一个项目。该项目为保险公司与北京市政府合作,以北京市的土地储备作为抵押,按基础设施债权投资的方式进行运作。具体方式为:由7家保险资管通过发行债权计划把百亿保险资金借贷给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由后者利用这些资金为北京市保障房建设提供前期土地供应。
被视为有政府资信做后盾的“蓝德计划”,为何令险资的热情大减?资金偏紧、收益偏低是主要原因。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分析说,一方面是收益率偏低。“‘蓝德计划’设定的收益率是参照5年期贷款利率下浮11%,收益率并不吸引人。最开始募集的时候,大家的积极性还算可以,但现在资金面偏紧了,大家就谨慎了。”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债权计划认购比例的规定,也由此产生了一个制度性困扰。”上述人士续称,按规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最多只能认购债权计划的60%,其余40%必须分配给同业机构,而事实上,保险业大部分的资产都集中于这几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手中。“‘蓝德计划’涉及数百亿庞大的资金,至少40%的资金需要那些中小保险公司来认购消化,对于他们来说,在目前资金面偏紧的情况下,亦是一个不小的压力,谨慎观望也在情理之中。”
险资进入保障房仍属个案
此外,险资对内地城市保障房项目的施工进度、投资收益等都心存疑虑。
“最大的风险就是‘不确定’。”一位保险业人士介绍说,“毕竟我们投的是老百姓的保命钱,我们要对投资收益负责。但从目前的保障房进展看,无论是建设进度、管理体制,还是锁定的收益率,对险资来说都是需要打个问号的。”
“据我们了解,目前地方政府对保障房的支持力度其实各有不同,加上多数地方政府负债运行,金融风险还是存在的。”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分析说。
而从全国情况看,到目前为止,保险资金进入保障房市场仍属个案。在本报记者对长春、哈尔滨、贵阳等内地城市的保障房调研中,保障房主管部门均表示,内地城市要争取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其实难度很大。包括所谓社保基金等进入保障房市场,目前都还只是在一线城市试行。“我们内地中小城市,做保障房其实还主要依靠地方融资平台,从银行获得贷款。但这样无疑又加重了地方债的总盘。”一位地方保障房主管领导告诉记者。
在房地产业人士看来,名目繁多的保障房融资渠道,目前除了中央财政支持,制度性的保障房资金来源其实都不明确,无论是险资、社保基金、公积金,在落实中都只能是个案处理。因此,要完成今年1000万套,5年3600万套保障房开工任务,融资仍是首要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