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信息披露
  • 4:财经新闻
  • 5:信息披露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市场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圆桌
  • 13:路演回放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对话
  • 协议控制模式可以休矣
  • 美欧注水政策不改 全球经济恢复无望
  • 10亿元产值“环境毒瘤”终被割除
  • 外论一瞥
  • 伦敦楼价:英伦年轻人的至痛
  • 鼓励增持,更应激励市值管理
  •  
    2011年9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协议控制模式可以休矣
    美欧注水政策不改 全球经济恢复无望
    10亿元产值“环境毒瘤”终被割除
    外论一瞥
    伦敦楼价:英伦年轻人的至痛
    鼓励增持,更应激励市值管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美欧注水政策不改 全球经济恢复无望
    2011-09-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玉贵

      恢复世界经济稳定需要系统性的全球协调一致的战略性举措。其中的关键之举,在于美欧必须放弃饮鸩止渴的极端自私经济政策,不要滥用印钞机,以避免世界经济再度陷入萨缪尔森所说的“合成谬误”。如若不然,两大国际经济组织想有多大作为也只能是奢望。

      章玉贵

      全球经济面临空前挑战,但全球解决方案似乎遥不可及。

      9月23日至2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在华盛顿召开。今年的主题异常醒目:“全球挑战,全球解决方案”,但与会的187个国家的代表深知,尽管上台不久的拉加德以及一向不乏国际责任感的佐利克都希望本届年会能在求解全球经济复苏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但面对欧洲随时可能爆发的系统性金融崩溃,面对美国疲弱又诡异的经济基本面,面对深陷衰退泥淖许久且政府更迭频繁的日本,面对动员能力加速递减的发达经济体各国政府,原本已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边际作用不断递减的两大国际组织还能有多大行为空间,实在无法乐观。

      拉加德、佐利克的努力当然特别重要,但解铃还需系铃人。今天,不少有良知的媒体都在检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美欧陆续采取的经济与金融对策,普遍的结论是,作为全球经济与金融动荡策源地的美欧,并未采取刮骨疗疾的经济政策,深切反思本国不负责任的经济政策,加大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的投入,强化科技研发,以期在走出衰退泥淖的同时以科技革命引领世界经济发展;而是利用依然有效的货币与金融工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逻辑框架下,走上了一条“注水式复苏”道路,进而将世界经济再度推入巨大的风险之中。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走势除了偶尔闪现的“小阳春”之外,大多时候都阴晴不定乃至黑云压城。无论是G7、G8还是G20,乃至欧美操控下的IMF和世界银行,开会也罢,协调也罢,但都没有找到走出深不见底的金融危机的特效药。看来,这场金融危机远比伊拉克、阿富汗局势更难控制。

      也许,在当下的西方政客看来,外汇储备丰厚的“金砖五国”和石油美元多多的中东是世界经济的最后希望,但是,这些国家并非天外来客,无法游离于经济全球化的框架之外,指望他们拯救摇摇欲坠的世界经济,可能是奢望,更可能是阴谋!

      握有全球最多金融资源的西方工业化国家迄今所展现的令人大跌眼镜的应对水准,既反映这些国家长期以来的自私和短见,还折射出有全球责任感与动员能力的政经领袖的缺失。

      极有可能成为大规模金融危机风暴眼的欧元区,之所以从抗击打能力最强的经典资本主义大陆沦落为世界经济的最大风险地带,除了美国有意为之的“达尔文主义”洗劫之外,还得从自身寻找原因。

      从不缺浪漫情怀的欧陆领袖们在憧憬货币一体化可能带来诸多正面效应的同时,如今大概后悔当初低估了欧元出生和成长的相关约束条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岂能割裂?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政治一体化进程岂能迟迟不同步?而那些希望搭区内经济一体化便车并热望分享加入欧元区红利的中小国家,大概也没有想到,匆匆加入存在先天性缺陷的欧元区,其实就是一场危险的赌博啊!

      另一方面,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原本在欧洲经济中的比重一直超过金融服务业;但随着“经济金融化”,欧洲和美国都将经济活动的中心偏离了实际产品的生产,而越来越集中到金融资产的管理、流动和增值上来。结果,以金融为代表的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金融业越来越成为欧元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与此同时,欧洲不断把制造业转移到境外,致使经济的虚拟化程度大大提高;资本外移的直接后果,就是本土工作岗位不断丢失,失业率居高难下。环视当今欧洲,除了德国、瑞典等少数国家依然保持着高度的勤勉和创新精神,其他国家都有“金融化享受”的倾向。严重的失业,不仅使数以千万的失业者要求以被救济者的身份分享社会劳动成果,而且造成不少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无法充分发挥创造财富的能力。希腊等国每年产值的将近三分之一被社会福利和救济所吞噬,政府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加上工业发展相对停滞以及创新赢利能力不断衰退,国民经济焉能不陷入困境?

      曾经被欧陆国家寄予厚望的欧元,如今却成为法德的重负,再次证明全世界最懂得玩金融的国家肯定不在欧洲。如今,即便老资格的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希望亡羊补牢,呼吁尽快设立“欧洲财政部”来拯救欧元,即便法国总统萨科齐再怎么力主成立欧洲政府,恐怕也无济于事。

      本轮经济与金融危机严重毁坏了美国的国家信用,也部分动摇了美元体系。各国之所以暂时不抛弃美元,是在既有货币体系约束下的次优选择。倘若美国不能正视其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倒挂后引致的经济风险,不能反思其饮鸩止渴的经济发展模式,则全球经济的最大风险既有欧元体系的可能崩溃,也包括实体经济趋弱且吃尽美元红利的美国将再次爆发美元体系大崩溃危机。一旦主要经济伙伴抛弃美元,极有可能演变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规模债务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明目张胆赖账。果真如此,则是一场空前浩劫。

      恢复世界经济稳定需要系统性的全球协调一致的战略性举措。其中的关键之举,在于美欧必须放弃饮鸩止渴的极端自私经济政策,不要滥用印钞机,以避免世界经济再度陷入萨缪尔森所说的“合成谬误”。

      已经躺在床上数钱好多年的欧洲各国如今真该好好反思其并不那么优化的发展方式。享受美元红利好多年的美国人也应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

      问题是,看看雅典、罗马、巴黎等城市街头持续不断的抗议延长工作时间和减少社会福利的声浪,欧美有多少人有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呢?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