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上证零距离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这轮危机的恢复可能需要十年——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
  • 改变我人生的十年
  • 李扬观点
  •  
    2011年10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特别报道
    这轮危机的恢复可能需要十年——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
    改变我人生的十年
    李扬观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这轮危机的恢复可能需要十年——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
    2011-10-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朱周良 唐真龙 ○编辑 王晓华

      尽管始于2007年的这一轮金融危机已过去三年多,但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还谈不上企稳。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仍然不明朗:欧债危机持续肆虐,美国经济濒临衰退,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剧烈,通胀和热钱等不利因素冲击新兴市场……

      如何理性看待现阶段的国际经济形势?欧美债务危机还会不会出现新的问题?内忧外患之下,中国的政策制定又该何去何从?10月9日,在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家嘴研究基地挂牌仪式间隙,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走进“上证面对面”,分享了他对这些热点话题的见解。

      ⊙记者 朱周良 唐真龙 ○编辑 王晓华

      “还有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上海证券报:您认为目前的危机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

      李扬:我们的判断是,在经历了这样的重大危机后,全球经济的恢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概需要两到十年左右,甚至更长。现在三年已经过去了,还有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还要在痛苦中煎熬。

      判断未来全球经济的发展,包括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都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对于这场危机的原因,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尤其要认清。

      首先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扭曲,即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扭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某一个国家出现的不可持续的状况,放在全球来看,有可能是可持续的。我们对危机的分析不能太关注某一个国家的状况怎么样,或是某一个国家的不平衡状态的好坏,而是关注这样一种不平衡状态的持续性。

      目前全球债务危机的源头在美国。但对这件事情我们应该冷静地看到,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必须不断地提供货币,而货币增加的唯一来源要靠美元,美国长期持续地投放货币,就必然会长期持续地逆差,对这个问题就不能简单地认为美国的逆差有问题,而应该客观地、科学地提问题:这样的状况在什么情况下是可持续的,在什么状况下是不可持续的。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金融。这些年美国的金融有过度发展的倾向,目前“占领华尔街”运动体现了普通人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对这个问题的共识。金融本身是虚拟经济,因为金融产生的所有产品和服务都是寒不能衣、饥不能食的,它的作用就是让实体经济更便捷地、更有效率地运转,当金融超出了这样一个范围,变成一个自我娱乐、自我加强的状况时,就不可持续了。目前就是这样一种状况。

      中国目前的状况是实体经济得不到正规金融的支持,进入地下金融,地下金融的表现是目前年息已经到了120%,什么实体经济能够创造超出120%的年化收益呢?创造不出这么高的收益何以还款呢?如果不能还款不就是债务危机嘛!

      上海证券报:欧债被称为目前影响市场和信心的头号风险,您认为欧元区最终会不会解体?

      李扬:我觉得不会。欧元区肯定有问题,但会不会解体,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问题。继续维持现状往前走,会有问题;但是设想一下欧元区崩溃,会不会有问题?肯定有,而且有更大的问题。

      回过头去看,欧元的启动其实是一个政治过程,是一场没有枪炮的战争。

      

      “紧缩的状况还应当持续”

      上海证券报: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该如何调整?该收紧还是该放松?

      李扬:对于当前的货币政策,不能单独看它紧,因为这个紧是相对于此前太过宽松而言的,是相对于全球都非常松这种状况而言的。我们虽然不能简单地认为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是货币惹的祸,但应该承认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是因为有货币的支持。控制物价上涨就要以控制货币供应增长为前提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经济形势不发生大的逆转,目前紧缩的状况还应当持续。当然要基于经济形势的发展调整结构和力度。现在经济发展出现了下滑迹象,这种下滑明年上半年会更加明显,但只要经济不下滑到危及就业增长的程度都是可以容忍的。

      目前处在一种比较微妙的阶段,需要我们密切关注。我总的感觉是,现在提转变货币政策的方向还为时过早。

      上海证券报:但是货币政策紧缩跟中小企业融资难又是相关联的,怎样解决这样的冲突呢?

      李扬:对,货币政策紧缩意味着整个货币条件抽紧了,有关系,但还不是同一件事情。有些小企业今年经营状况不错,我们应当承认。它之所以经营得不错是因为它面对国内和全球的经济结构调整能够及时调整自身。但我们国家的一些小企业生命力还是欠佳,需要调整。

      不可否认,目前这样趋紧的货币供应被配备在非中小企业领域,有失偏颇。这个问题不是宏观的问题,而是结构的问题。我觉得在宏观方面,力度应该继续保持,但与此同时也应该考虑如何更加有效地防范风险,将货币更好地配置给中小企业等需要资金的领域。

      

      “住房制度导致房价怎么调都调不下来”

      上海证券报:您怎么看待目前温州的民间借贷资金链的断裂及其连锁反应?应该采取何种对策防范类似风险?

      李扬: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极端的民间融资的方式。我个人认为,我们需要有一些政策调整。调整不能从金融角度来说,还必须从实体经济角度来说,我们要看市场上的供求到底有什么样的变化。说到底,虚拟问题的解决还是要看实体,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好。美国这次“华尔街事件”就是就业问题引发的,所以解决的重点应该落在增加就业,在增加就业的基础上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哪些活动可以增加就业,比如小企业、廉租房等领域都是可以增加就业,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从这些方面入手再来规划金融改革的方向和顺序。

      上海证券报:房地产市场当前似乎处在一个很微妙的节点,您对房价拐点论如何看?

      李扬:对房价的问题我本人研究不太多,但我总的感觉是,要想理解房价的变动就要深入到住房制度上。我本人一直认为房价的问题主要是由我国目前的住房制度导致的,住房制度导致房价怎么调都调不下来。

      房价的问题很复杂,我举一个这样的例子:长期以来监管当局对资本市场的调控对象是股指,但调控股指究竟是让它涨好还是不涨好?是涨得快好还是涨得慢好?没有人能够回答。但最近几年,管理层已经不调控股指了,更多的精力放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上。股指还在波动,有时波动得令人难以接受,但是舆论的抱怨已经不像之前那么激烈了。这就是市场,市场不怕变化,就怕不公平。我觉得股票市场的发展经验可以借鉴到房地产市场中来。

      金融的资产价格主要就是房价和股价,这两个价格和其他产品的价格有所不同,找不到市场均衡价。看历史统计数据,世界各国的股价和房价都是上升的。所以,要理性、科学地调控资产市场,就要调控这个市场的结构,让这个结构变得合理,符合市场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