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专版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税收不必每年高增长
  • 从全球经济大视角看中国政策微调
  • 转融通来了,
    单边市格局真要变了
  • 煤价倒挂 买进口煤成电厂减亏之道
  • 欧盟依然没找到避免欧元体系崩溃的钥匙
  • 索尼还剩下什么
  •  
    2011年10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税收不必每年高增长
    从全球经济大视角看中国政策微调
    转融通来了,
    单边市格局真要变了
    煤价倒挂 买进口煤成电厂减亏之道
    欧盟依然没找到避免欧元体系崩溃的钥匙
    索尼还剩下什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索尼还剩下什么
    2011-10-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鸿斌

      陈鸿斌

      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英年早逝,令全球的“果粉”们扼腕叹息。而日本索尼公司的员工们对这位“乔帮主”与世长辞所引发的强烈震撼,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乔布斯最推崇的企业家就是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在乔布斯的心目中,盛田昭夫是位“伟大的先驱者”。

      盛田昭夫1999年去世后不久,乔布斯在苹果公司的一次展销会上,在展示其刚刚问世的新产品之前,先在屏幕上播映了盛田昭夫的巨幅照片,并向来宾逐一介绍这位全球电子行业奇才的众多建树,并坦承这位日本企业家对苹果公司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苹果公司的目标就是成为“美国的索尼”。

      可世事变迁就这么莫测,10年后情况有了戏剧性的变化。苹果公司先后推出的iPad和iPhone等产品风靡全球,势不可挡,苹果公司因此迅捷变身为全世界最红火的企业,其股价市值扶摇直上,在全球独占鳌头。事实再清楚不过,苹果公司取得的成就,已大大超越了昔日的索尼公司。此前被乔布斯奉为楷模的索尼公司,如今已黯然失色,全无昔日的神采。今天的索尼公司不仅再也没有什么热销的产品,企业业绩直线下滑,而且还亏损累累。索尼股价已狂跌至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索尼公司眼下完全是在吃老本,已根本没有能力创造新价值。市场的普遍看法是:索尼公司的企业价值还将会进一步走低。

      曾称雄一时的索尼何以如此一蹶不振,毫无生气?长话短说,还是缺乏创新能力,或者说在为昔日的成功付出代价。由于索尼一直对特定的技术和特定的企业发展模式过于肯定,执著到近乎迷信的程度,结果就是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这样自然无法抓住此后的重大发展机遇,只是旷日持久地陷在过去的成功泥淖中无法自拔。这种情形,与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在模拟式手机大获成功后未能及时转向数码手机的开发从而迅速落伍,有几分类似。

      在日本的现代企业中,索尼无疑具有很大代表性。它过去之所以能够高歌猛进,所向披靡,就是因为始终走在市场前面,不断开发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新产品。本来,iPod完全应该由索尼捷足先登的,但索尼却对当时的畅销产品随身听过于执著,以至痛失先机。当时的索尼公司坚信,随身听的市场地位会受到挑战或威胁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直到2005年苹果公司的产品已将随身听打得落花流水之际,索尼公司才开始考虑研制与其抗衡的产品。这已比对手整整晚了4年时间!等索尼公司千辛万苦拿出可与iPod匹敌的产品时,苹果公司的新产品iPod nano又问世了,索尼仍然没能赶上趟。

      除了在产品开发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落后于对手外,索尼公司的企业管理也产生了很大问题,这对索尼公司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索尼公司早期的成功,与其创始人盛田昭夫以及井深大等人的个性和个人魅力所产生的凝聚力有很大关系。此后走马上任的出井伸之董事长却显然不再具有这样的凝聚力,因为他是从员工打拼上来的事务型企业家。索尼公司此前实行的是专家路线,也就是产品开发的行家在企业当家,但出井伸之上任后所推崇的是重视产品的附加值,他所看重的是企业的治理结构而不是具体数据,也就是降低企业经营和产品开发中的资金成本。以往日本企业确实存在只重视产品开发而不怎么关注资金成本的问题,但出井伸之在反其道而行之的过程中显然矫枉过正了,那就难免为了降低资金成本,而使此前的先行投资全都打了水漂。如此,就难以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以此循环,遂造成了企业逐渐丧失核心竞争力的结果。于是,出井伸之的继任者们又对其经营理念和思路大加挞伐,大力纠偏。就这样,在企业的创始人离去之后,索尼公司就失去了方向感,始终给世人一种找不着北的感觉,至今这种乱象仍未打住。

      更严重的问题是,昔日的企业精神如今在索尼公司也已荡然无存。过去索尼公司上下都充满了挑战精神,对其新产品可以改变世界充满了信心,总是要在别人都不敢挑战的领域发起挑战。如今已很难看到这样的企业员工。

      在很大程度上,索尼公司可以视为当今整个日本社会的缩影。日本之所以迟迟走不出衰退的浓重阴影,与国家缺乏创新能力有很大关系。据日本文部科学省调查,在2006年至2008年期间,仅9.5%的日本企业推出了重要的新产品和新的服务项目,这个数字只有英国和德国企业的一半。在2008年的日本企业利润中,新产品所占的比重仅为4.5%,而英国和法国分别为13%和11.8%。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日本的研发开支目前虽仍占GDP的3%以上,但已呈下降趋势。2009年比2008年减少了8.3%,而其研发开支所产生的附加值,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低于美国和德国。日本学者和科研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在全世界也仅排名第五。

      大环境如此,索尼公司泥足深陷,难以重振雄风,显然不是偶然现象。

      (作者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信息所所长)